李中平
摘要:本文就中學文言文的教學論述了“十分文章七分讀”的觀點。認為從設置情景,配樂朗讀來激趣;范讀、引讀、自讀、讀出韻味;感情朗讀,讀出情趣;角色表演,品味美;品味吟讀,識人文等五個方面充分重視“讀”的重要性,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最重要的方面。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十分文章七分讀;情景朗讀;韻味朗讀;感情朗讀;角色表演;品讀吟讀
文言文傳載著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新課標教材中占有相當的份量。因此,搞好文言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學生對文言文“望文色變”的現實,讓人心情感到特別的沉重。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來,覺得文言文教學主要是注重“讀”的原則,“十分文章七分讀”是我多年來的深切體會。
一、設置情景,配樂朗讀來激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導入,藝術性的情景設置,會激起學生美好的情感,使學生迅速進入氛圍。然后用配樂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進入審美情景,學生會自然而然的興味盎然,趣味大增。
我在教學《孫權勸學》時,首先用一曲激蕩人心的《三國演義》主題曲,一段感官豐富的多媒體視頻,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把學生帶入當年那戰火紛爭的歲月。入課后,再用清新悅耳的音樂磁帶朗讀,水到渠成的讓學生走入文本。既激發了學生的美好情感,又點燃了學生求知的火焰。
二、范讀、引讀、自讀、讀出韻味
初期,學生對文言文陌生,讀起來生澀難懂,字詞讀不準,停頓不合理,節奏、語氣讀不出。因此這時老師的范讀和引讀顯得尤為重要,之后,結合學生的自讀理解。讀準字音,掌握停頓、讀準節奏、讀出些許的語氣是這個環節的主要任務。古人說:“書讀百篇,其義自見。”讀得多了,自然就懂得文句的意思,再結合學生的翻譯,教師的引導理解,就會讀出了字里行間的韻味來。
三、感情朗讀,讀出情趣
在分析、理解課文基礎上,去進行感情朗讀,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能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力,從而讀出字里行間折射出來的情趣。
在《滿井游記》感情朗讀中,郊外大地早春的冰雪消融,春雨蒙蒙的情景,“一望空闊”的振奮。“脫籠之鵠”的歡欣,生動傳神,景和情交融為一體。“冰片始解”與“乍明”的春水;“鱗浪層層”,明寫春風,卻暗示河冰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則寫出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突出河水清澈之中的寒意,形象而準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特征。山上的積雪消融,“為晴雪所洗”,十分傳神的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極富情趣。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的演變,積雪和山峰在擬人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春意盎然。田野里,柳條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柳條時時在吐芽,麥苗時時在拔節的情趣,渾然天成。學生沉醉其中,樂而忘返。
四、角色表演,品味美
學生學習課文,教師教學文本,是讓學生領悟文章的主旨,知道他們的人生。因此深掘文本思想內涵,潤物細無聲的讓學生領悟,潛移默化地指導人生。分角色表演是一個領悟的過程。如《曹劌論戰》中,我讓三名學生分別模仿肉食者、曹劌、魯莊公的語氣進行角色朗讀,表演。品味出肉食者的“鄙”,魯莊公的“陋”和虛懷若谷,善于請教,聽取他人意見的美德,折射出了曹劌貧民軍事家的深謀遠慮,從而才有長勺之戰中后發制人的勝利。
五、品味吟讀,識人文
在中學語文文本中,有許多的文情并茂,思想性很好的素材。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在課文延伸導行的環節設計中,不妨讓學生閉上眼睛,用配音吟讀的方式,讓學生品味美好的情景,理解作者美好的的思想,從而舍棄生活中的小我,完成大我的人文升華,這才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與朱元思書》中的賞析階段,我就配上清新的輕音樂,用舒緩的語調吟讀。文章的秋高氣爽,情景的寧靜美好,放舟江流的怡然自得,水的恬靜與雄奇,山的清冷蕭瑟,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的的情態,蟬鳴的千轉不窮,猿叫的連綿不斷的韻味。在這種美的氛圍中,稍加點撥學生就會明白“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時務者,窺谷忘反”的主旨。
其實,以誦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品味,在誦讀中升華,從而達到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我的體會就是“十分文章七分讀”。
參考文獻:
[1]楊秀峰.奇山異水 令人神醉——《與朱元思書》淺析[J].語文教學通訊,2002(09):22-23.
[2]歐振春.《滿井游記》中的比喻[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1(04):18.
[3]方紹鶴.我教《滿井游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