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小學數學實踐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設計過程,教學時,應重視體驗課堂,重情境教學,重過程,重感受,重參與,讓孩子們多感官參與,體驗數學的生活性,真實性、趣味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體驗;數學情感
引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小學數學要在計算、訓練上下功夫,因為學習內容比較簡單,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我們在培養孩子一些基本能力的同時,還要讓孩子們感知數學內在的美,體驗數學的多樣性本質。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創設有利于學習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自主發展。
一、設置生活情境,體驗數學“生活性”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生活,讓生活融入課堂,只有結合實際才能夠使情境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領悟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的生活性。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如果不采用圓形,改為其他圖形可以嗎?圓有什么特征?帶著疑問,孩子們利用自己課前制作的圓形車輪和正方形車輪親自操作,感受兩種車輪的不同滾動狀況,并讓學生觀看正方形車輪行駛視頻,引來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在學生動手操作和觀看視頻中,學生感受了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我有提出問題:圓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很廣,那你們知道下水管道口的井蓋為什么也是圓形的呢?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高,為掌握本節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設置直觀情景,體驗數學的“真實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置合理的直觀情境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體驗數學本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節時,我首先準備了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讓學生觀察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比一比,量一量。學生得出結論:它們的底和高是相等的?!澳敲此鼈兊捏w積又有什么關系呢?你們先猜一猜”。憑借自己的經驗,學生紛紛猜起來,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答案不一。用什么方法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呢?學生紛紛議論起來,不大一會兒,就有學生發現:“把圓錐裝滿水或者沙子,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中,看看到幾次可以把圓柱裝滿,就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幾分之一”。學生剛說完,班內立刻響起激烈的掌聲。然后我讓每個小組利用自己的學具進行驗證,驗證結果:向圓錐里裝滿水,倒3次可以把圓柱裝滿。
三、設置故事情境,體驗數學的“趣味性”
如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點搬家”一節時,我首先采用故事引入:話說一只螞蟻在森林里開了個螞蟻快餐店,剛開張的時候,生意很興隆,很多動物都來吃快餐,螞蟻老板也非常高興??墒情_張一段時間之后,螞蟻老板卻再也高興不起來了,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盡管動物們少了很多,但也有利潤可賺,螞蟻老板還是很高興,小數點也很高興。為了討好老板,小數點說,我要再搬一次家!可是這一次卻沒有小動物來吃快餐啦,為什么呢?這樣一來,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體驗欲望,也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又如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有趣的測量”一節時,我是這樣導入的:“烏鴉喝水”的誰來講?在一陣掌聲中,一位學生栩栩如生地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我接著問:“誰能用數學知識解釋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你能解釋其中的道理嗎?”生:“因為瓶子里放進了石頭,石頭沉入水底,石頭占用一定的空間,使水面上升,所以烏鴉才能喝到水”。
四、設置操作情境,體驗數學的“實用性”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圖形分類”一節時,首先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操作規則:準備一些木條和圖釘,全班分為兩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哪一組拼的圖形牢固,哪一組獲勝。比賽結果是女生獲勝。男生都表示不公平!“為什么不公平呢?”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借此機會我讓男女生兩組各找一個代表利用自己拼成的圖形進行演示,很明顯,三角形很牢固,不易變形,而四邊形容易變形。在此我又提出:“你知道我們學校操場上的籃球架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伸縮門為什么要做成四邊形嗎?”“結合它們各自的特征,你能找一找生活中運用它們這一特征的事例嗎?”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孩子們很快舉出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事例。
五、設置游戲情境,體驗數學的“靈活性”
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購物”一節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模型商店,讓一個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小朋友當顧客,用學生手中的紙幣充當人民幣來購物。在學生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人民幣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交換,這樣既能指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手中的錢幣,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對“元、角、分”的認識,又能體驗到購買物品的方法是靈活多樣性,使數學課堂更接近現實生活。再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時,我是這樣設計:今天老師向想和大家比一比繞口令,看看誰說的快又準?!?只小雞()條腿,1只兔子()條腿……”。繞口令中的雞與兔都是分開數的,如果把雞和兔放在一個籠子里,你能很快數出來嗎?你能幫助解決嗎?學生們躍躍欲試,通過交流,探討,最后得到出很多方法,學生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又能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
六、設置懸念情境,體驗數學的“神奇性”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看日歷”一節時,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明明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3個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嗎?學生不知所云。再如學習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節時,我首先演示一只螞蟻在一個封閉的紙帶表面上吃食物的動畫,并讓學生觀察螞蟻與食物的位置,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螞蟻是如何做到的嗎?你知道這個神奇的紙帶它有幾條邊,幾個面嗎?紙帶的“神奇”就在我們今天的課堂里,等著你們去發現。小學數學教師設計適合學生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到數學知識,使用數學知識,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2]葉登峰.小學數學教學關注學生體驗例談[j].新課程(小學).200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