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文杰
摘? 要: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他們思想政治覺悟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國家能否快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導,探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發展途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生態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本文闡述了立德樹人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提高師德師風水平等融入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一、立德樹人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立德樹人是繼承發展傳統德育思想的深切彰顯
中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德育思想。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德育對于人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克己修身、見賢思齊等傳統思想都在強調德育的激勵和引領作用。立德樹人理念正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精髓的延續。對待傳統文化中有關德育思想的精華部分,我們要積極繼承、借鑒吸收,為當今道德建設提供理論根基。但在其發展過程中,要貼合當今實際,注意內容與形式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達到二者的統一,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二)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青年成長成才的主陣地,高校的育人作用成為教育環節的重中之重。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立身之本,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和質的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確了教育目標和教育目的,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靈魂。高校要把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堅持德育為先,倡導校園德風建設,營造良好校園環境,謹記立德樹人這一立身之本。
(三)立德樹人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基礎
“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德是為人之根本,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明確教育目標、貫徹教育原則、落實教育任務,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要將個人與國家民族發展緊密相連,讓學生知曉個人與國家民族命運是息息相關的。現如今,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綜合國力競爭愈演愈烈,無不在警示我們要不斷完善自身實力。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推動國家昌盛和社會進步的動力。高校要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創新的力度,始終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不斷錘煉學生意志,積極培育學生品格,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樹人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堅持黨的領導,貫徹立德樹人全程
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置于首要位置,因為黨的領導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2]。因此,要緊緊抓住鑄魂、固本、扎根“三個關鍵”,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高校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根本指引,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證[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環境,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立德樹人全程,堅定信仰,方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堅持黨的領導,首要任務是明確高校辦學方向。方向問題是原則問題,必須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我們要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教育原則[4],遵循教育規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扎實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其次,高校要注重意識形態引領,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始終將黨的領導作為靈魂指引,把黨的理念、原則、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讓全體師生時刻凝聚在黨的周圍,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促進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以期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二)提高師德師風水平,促進立德樹人落實
“師者,人之模范也。”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若要育人,先要律己,師德師風是“紅線”,更是底線。立德樹人理念在高校貫徹落實的過程中,選拔專業素質過硬、道德素養崇高的教師隊伍是關鍵一環。因此,高校要把提高師德師風水平置于重要位置。首先,建立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及時發現先進典型,通過主題演講、報紙刊登等方式積極給予宣傳,發揮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其次,貫徹師德師風問題一票否決制,明確教師行為底線。對于師德師風存在問題的教師,按照規定嚴肅處理,決不允許任何教師超越道德底線。以良好師風帶動校風、學風建設,營造崇高道德的校園環境,強化立德樹人的實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肩負重要責任,“師德”好壞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影響國家教育事業前景,影響民族復興大業的實現。作為思政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注重師德師風的培養,把“四有好老師”作為根本價值追求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過程的根本遵循。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時刻警示自我,反省自我、不斷充實自我,努力以崇高的品德感悟學生,以博學的知識指引學生,以親切的態度關愛學生,以寬廣的胸懷包容學生。以身示范方能事半功倍。通過教師道德理論知識的講解、優良師德師風的熏陶,對高校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進行引導教育,以期提高其道德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豐富教育內容,增強立德樹人效果
立德樹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內容的落實主要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觀念,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展開,為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行為準則,把握了前進方向,更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是個體發展進步、社會安寧有序、國家繁榮昌盛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立德樹人中的“德”作了要求和規定,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和立意。高校思政教師要認真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注重闡述個人、社會、國家這三個層面的相互聯系,讓學生了解個人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是一體的,引導他們將個體發展與國家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發展的事業中,樹立家國觀念、培育家國情懷。此外,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可以引用有關德育的典型真實案例、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并突出實踐養成。實踐出真知,引導學生知行合一,鼓勵他們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感知真理的存在,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理論上的理解、情感的認同、行動上的踐行,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四)優化教育方法,拓寬立德樹人渠道
正確運用教育方法,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要積極優化教育方法,轉變傳統教育思維。首先,要努力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結合當下多媒體網絡熱潮進行多元化教學,實現課堂翻轉,提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互動化,使課堂生動活潑又不失嚴肅,成為大學生真正喜愛的思政課堂。其次,要積極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現階段,大學生信息的獲取基本來自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獲取信息渠道的繁雜使得信息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證。面對此現象,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相關網絡平臺的號召力。及時更新學校相關訊息,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并借助校園廣播、板報等渠道提升高校相關網絡平臺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二是積極發揮高校相關網絡平臺的育人功能。對于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學生熱議問題積極做出客觀評析,呼吁學生不信謠、不傳謠,以免學生步入誤區。三是加強對高校相關網絡平臺的監管。高校相關媒體平臺作為代表學校的官方媒介,要明確自身職責,切實做好本職工作,增強職業使命感。大學生及學校相關監管機構對學校網絡平臺進行監督,對于錯誤言論要給予批判指正,促進學校網絡平臺良好風氣的形成。
三、結語
高校要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提高師德師風水平,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方法,真正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靈魂遵循,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后備軍,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戰略人才支持,以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黃鑫,劉艷榮.切實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J].實踐:思想理論版,2020(12):22-23.
[2]滕建勇.新時代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21(2):74-78.
[3]朱華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略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80-82.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6):25+10-781.
[5]郭聲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部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J].美育學刊,2021(1):1-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