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國家對學生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將體育游戲應用到課堂上,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調動學生體育訓練的興趣,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自身的體育綜合素養。本文主要對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淺析。
關鍵詞:體育游戲;初中體育;應用策略
引言:中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課成績,還要學生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然而以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會將精力集中到知識的探索中來,忽視了自身的身體訓練。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得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體育訓練中來,教師可以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借助體育游戲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
一、借助小組競賽的體育游戲方式,提升學生的準備活動質量
對于體育課程來說,學生在訓練之前必須要進行準備活動,在準備活動中拉伸自己的筋骨,活動自己的關節,防止在體育訓練中出現肌肉拉傷的情況。但是以往學生在準備活動中,通常是以單個人為主進行訓練,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以良好的態度投入其中,降低了訓練的質量。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借助競賽的體育游戲方式,提升學生的準備活動質量。例如,當教師講到籃球時,這節課程學生的訓練量較大,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為了調動學生的準備興趣,教師可以將班級上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并讓每個小組推薦一名組長,由組長帶領學生進行準備活動。當教師將學生分好組之后,可以先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一遍準備活動的肢體動作,然后讓組長帶領組員進行熱身。在學生準備活動訓練結束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在課堂上輪流進行集體表演,這樣其它同學可以全面觀察學生的肢體動作是否規范,并當堂進行糾正,提升學生的準備活動質量,為后面的籃球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二、通過團結比賽的體育游戲模式,培養學生的團結訓練精神
初中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求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健全自身的人格,感悟體育精神。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體育教學時,可以通過團結比賽的體育游戲模式,培養學生的團結訓練精神。例如,在講到短跑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將其分成不同的隊伍,在分隊的過程中,將身體素質較好和身體素質一般的學生交叉組織到不同的隊伍中,保證每個隊伍的水平基本一致。當教師將學生分好隊之后,可以給每個學生分一條繩子,讓學生將自己的小腿和旁邊同學小腿綁到一起,規定短跑的距離,然后讓每個隊伍以集體的形式進行短跑。當學生在短跑的過程中,出現摔倒的情況時,則該隊伍需要返回原點重新開始進行跑步,最終以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勝。這樣學生為了縮短隊伍的時間,提高隊伍的默契程度,學生就會在短跑開始之前商量對策,從而在短跑的過程中,達到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訓練精神,提高學生的體育課堂學習質量。但是在這里需要強調一點的是,教師選擇這樣的游戲方式時,挑選場地一定要地面平整,確保學生的人生安全,防止學生在跑步中出現摔倒的情況,影響學生的身體安全。
三、通過趣味接力的游戲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
每個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都不同,部分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由于身體素質較差,在課堂上不能很好的跟上教師的訓練節奏,降低了體育訓練的效率。因此,為了從整體上增強全體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緩解學生的體育訓練壓力,促使他們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能夠以良好的態度投入其中,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接力的游戲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例如,在講到排球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手絹,然后讓學生圍城一個圓圈。當教師吹響口哨后,讓第一名學生拿著手絹進行奔跑,其它學生可以口中唱著丟手絹的歌謠,當這名學生將手絹隨機丟到一位學生的背后時,這名學生需要立馬站起來將手中的排球投遞給對面同學,如果對面同學接住了排球,則讓拿到手絹的同學進行接力跑,如果對面的學生沒有接住排球,則讓對面的同學拿著手絹進行接力跑,這樣不僅豐富了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減輕學生的訓練壓力,還有助于學生在接力跑的趣味游戲中,掌握投遞排球的技巧,提高學生的體育課堂訓練效率,增強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但是這樣的趣味接力游戲并不適用所用的中學體育教材內容,因此教師在備課期間,應對課本中的教學知識點進行系統分析,選擇適合學生的趣味游戲,提高體育游戲的課堂教學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當教師在初中體育進行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訓練現狀,采用趣味游戲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通過小組競賽、團結比賽以及趣味接力的游戲方式,提升學生的準備活動質量,培養學生團結訓練精神,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中,有效增強加強體育訓練,增強自身的體育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磊 淺談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3,(35),149。
[2]馮秀玲 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16,(22),177-178。
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中學 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