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翔
摘要: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圓滿實現,我國全部貧困縣順利摘帽。但貧困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精準扶貧與脫貧攻堅戰的結束絕不意味著中國扶貧事業的終結。在后扶貧時代,針對鄉村,特別是民族地區的治理仍然是非常關鍵的。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也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對于鄉村問題治理的決心。因此,在后扶貧時代,在穩固精準扶貧與脫貧攻堅戰所帶來的巨大成果的同時,探究民族地區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得以發揮長期效應的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鄉村問題的治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后扶貧時代;民族地區
一、背景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如何消除整個中國的貧困問題,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是一直被關注的問題。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偏僻、資源稟賦不足、以及民族群眾構成的復雜性,以及一些民族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突出等多重致貧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民族地區的發展普遍滯后,而且扶貧工作的難度更大,復雜度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實現民族地區的社會大發展,是被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政府針對民族地區施行了多項扶貧政策。這些大規模、系統性的扶貧政策在中國民族地區全面鋪開,民族地區的脫貧工作一直在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穩步前進。而其成效是顯著的,民族八省區的貧困人口數從2010年的5040萬人,以及34.10%的貧困發生率全部降至0。特別是“三區三州”扶貧效果,從2017年底的305萬貧困人口,14.6%的貧困發生率的嚴峻情況全部降至0,“兩不愁三保障”存量問題全部得到解決,可謂成效顯著。
至2020年,為期8年的精準扶貧與5年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圓滿結束。而這絕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結束,反而代表著扶貧工作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后扶貧時代”。在后扶貧時代,針對貧困的治理將不再是絕對貧困而是相對貧困。同時,在后扶貧時代針,對相對貧困的治理也不再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這樣階段式與節點式的治理模式。隨著精準扶貧與脫貧攻堅戰的圓滿結束,絕對貧困將會隨之消失,但相對貧困將會永遠存在。在2020年,鄉村振興戰略也將完成它的第一個目標,并不斷前行。在2020年以前,貧困人口的衡量還僅僅是以人均純月收入達到2300的經濟層面的絕對貧困線來衡量的。但這樣的,僅僅從經濟層面上來衡量貧困的機制絕不能成為一個永恒不變衡量標準。我們所期望的,是在全中國地區,包括民族地區,打造一個具有長效機制的扶貧模式,構建有效的保障體系,常態化地幫扶民族地區相對貧困人口,使其不僅僅只是實現“數字脫貧”,更要多維度,全方位地從各個角度實現脫貧,進入社會與經濟的現代化體系之中,擺脫“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發展成為一個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獨立經濟個體。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試圖探究扶貧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后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所面臨的挑戰與長期效應發揮的機制,試圖探尋民族地區實施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特殊困難,以及精準扶貧與脫貧攻堅戰后所遺留下的,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并試圖提出一些對應措施,使得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在后扶貧時代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地區充分地實現其政策目標并發揮長期的效應。
二、民族地區的致貧原因
(一)自然資源稟賦匱乏,環境脆弱
貧困與自然資源短缺、環境脆弱兩者間向來有著密切的關系。貧困地區往往自然資源稟賦較差,而且,較差的農業生產條件、較少的的土地資源、自然災害越頻繁、地理區位越偏遠等均能夠使得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地減少。同時,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往往是農村貧困地區社會和經濟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區絕大部分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地理區位相對閉塞。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植被數量不斷減少等各種自然問題。從農業生產條件來看,民族地區往往處于中國西部地區,往往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特別是“三區三州”地區,往往地處高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無霜期長,大部分地區積雪超過6個月,適合于農業耕地的面積少。同時自然災害頻發,可以利用的資源量十分有限。這就導致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落后,產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對民族地區進行各產業開發的資金需求量大,難度高,且收益期長,變現能力差,導致通過農業產業扶貧等方向的扶貧措施極難獲得長有效的成果。從自然地理區位角度分析,大多地處中國西部的民族地區地廣人稀,距離市場與城市往往很遠,況且公路鐵路與機場等現代化交通方式覆蓋密度低,這進一步導致了民族地區深度的貧困化。以上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不利因素導致了民族地區深度的貧困化。而若是缺乏有效的規劃性方案與指導輔助,當地居民定會妄顧自然規律,大肆開墾砍伐,從而進一步造成土地、植被等環境被破壞,使得自然資源更加稀缺。
(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有效供給不足
民族八省區面臨的發展瓶頸以及進入“貧困陷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民族八省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能夠很好地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同時也與中國其他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異?;A建設落后帶來的最顯著的后果,就是包括醫療、教育、公共交通服務等各方面資源的供給不足。醫療方面的資源供給的不足加之民族地區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例如高原、高寒地區,面臨頻繁的自然災害等,使得民族地區因身體健康方面與生活安全方面面臨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同時又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這就使得很多居民面對較嚴重的病情束手無策,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有時不僅損失了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尋找解決辦法,從而深深地陷入貧困。
同時,在教育方面,近年來民族地區的教育整體情況雖已經得到很好改善,但相對于中國其他較發達地區而言,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依然有較大差距。從全國各地區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的數據上來看,在大學??婆c大學本科這兩個層級上,全國平均的比例是9.7%和8.5%,貴州、云南、西藏則分別為4.9%與5.4%;4.6%與4.4%;5.5與7.4%,相較全國平均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而西藏就業人員中“未上過學”的比例高達21.9%,貴州也有8.9%,遠高于全國2.3%的平均水平。民族地區的教育基礎設備、硬件設施不能夠很好地完善,加之其本就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
公共交通基礎建設的相對不足,加之民族地區本身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就會導致民族地區被邊緣化,有學者把其形象地形容為“孤島”效應。“孤島”效應的后果導致產品運輸、銷售的成本都大大增加,且受到很強的區位因素的限制,同時加大了民族地區居民同外界互通往來的困難,這就導致很多產品、資源的變現能力不足,從而導致了貧困的發生。
三、后扶貧時代對相對貧困治理的問題
(一)對民族地區扶貧主體,即貧困戶的考核體系與標準需要完善創新
在精準扶貧與脫貧攻堅戰中,對貧困主體考核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沒有全方位的考察民族地區貧困戶的各個層面,例如:返貧的風險是否很高?一些民族地區因地緣政治引起的貧困問題是否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等??己藱C制的絕對化,便有可能產生“虛假申報”,“數字脫貧”的情況,有可能出現“人人爭當貧困戶”的現象。扶貧標準的“針對性”與“目標性”,使得民族地區群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評估與衡量。因此,在后扶貧時代,我們不能再不加區分地籠統地識別貧困戶,也不能僅僅從經濟這一單一的緯度衡量并制定貧困的標準。
(二)民族地區貧困戶可行能力不足、思想惰性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地區的文化差異,導致了他們對貧困、富裕的認知不足。民族地區的群眾有時并不認為自己是貧困戶,這就導致了他們思想的惰性,導致了他們脫貧積極性不高。同時,也需注意到,“輸入式”的扶貧會滋長民族地區貧困戶思想上的惰性。造成經濟層面上脫貧,但思想層面上依然“貧困”的問題。
四、建議與措施
(一)從更多維度加深對貧困的認識
后扶貧時代,要想使得扶貧與鄉村振興能夠在民族地區發揮其政策措施的長期效應,就要進一步加深對貧困二字的認知。對貧困的認知,需要從“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而對“相對”二字的認知,更不能只僅僅局限于經濟結構層面的相對落后。而要從多維度來界定“相對貧困”的概念。
在實施相應政策時,盡量避免政策的偏向性、絕對性帶來的負外部性對于相對貧困群體的不公平,同時也要注意到民族地區所受政策影響的相對性與特殊性。在實施鄉村振興扶貧戰略時,需要將民族地區特殊因素考慮進去,制定一個系統的、長期的扶貧政策體系。針對相對貧困群體、針對民族地區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方針,從而因地制宜,因時而變,促進民族地區的進一步發展,發揮政策長期效應。
同時,我們應認識到貧困不僅僅意味著經濟上的貧困,民族地區貧困戶社會權利的不足也是貧困的根源之一。如果社會權利的貧困沒有解決,貧困戶就很容易因缺少可行能力而陷入“貧困陷阱”。在后扶貧時代,針對這部分特殊群體與弱勢群體制定相對應的政策時,應當給予他們更加普遍的公共援助,提高他們的“可行能力”。同時,保障民族地區貧困戶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針對相對貧困群眾,提升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的普惠性政策的推進,以緩解社會權利的相對貧困問題。
扶貧要扶智、扶志。扶貧不能停留在經濟層面上的“輸入式”的資金幫扶。更要通過“扶智與扶志”,通過如“雨露計劃”,技能培訓,生產車間等等模式,提高民族地區相對貧困戶自主脫貧的能力,要補上民族地區相對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貧困”和“思想貧困”,轉變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將脫貧從“被動脫貧”轉向“造血式”脫貧,增強群眾脫貧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才能使得脫貧成果更加穩定,政策的效用能夠更加持久。
(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完善的政策,構建返貧監測與應對體系
民族地區返貧問題是目前扶貧工作中一個亟需關注的問題。造成返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環境的脆弱性,社會保障的不完善、教育、思想、自身能動性匱乏,以及特殊事件(如突發大病、勞動力喪失),加之本身脫貧的質量的不足,都可能造成返貧的問題發生。因此,為了避免“脫貧與返貧問題”并行的問題,針對返貧,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返貧動態監測體系與及時的應對體系。就后扶貧時代,可以依托現有的扶貧大數據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進行時時動態的監測,同時,要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針對目前的數據作出預測,將民族地區貧困群眾返貧的可能性進行劃分,并依據不同返貧等級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從源頭上最大根源地解決返貧現象的發生。同時,若因為特殊的,不可預測的情況產生的返貧情況,也要制定相應的應急干預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特殊情況造成的相對貧困戶的返貧問題,從而使脫貧效果得以保障。
(三)探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機制
總的來說,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政策的順利實施與完成是鄉村振興戰略在民族地區進一步推進的重要保障,而鄉村振興戰略則是脫貧攻堅的進一步延伸。因此,我們要努力探尋出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的機制,使二者能夠進一步發揮其成效。鄉村振興可以在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各項脫貧攻堅的政策制度上,進一步做好布局規劃,建立起民族地區低收入人口的增收機制,鼓勵返鄉創業;在生態宜居方面,可以同易地扶貧搬遷、旅游扶貧等政策相結合,共同打造出美麗鄉村;在鄉風文明方面,可以積極引導民族地區民族同現代化社會文化相適應,同時結合教育扶貧政策,提高民族地區辦學水平,配套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從而提高潛在內生動力,發揮長效機制,從而能夠“治理有效”,最終達到使民眾“生活富?!保瑥亩鴪A滿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冉逸簫,張鳳榮,張佰林,等.貧困山區農村衰落的特征及診 斷-以重慶市酉陽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7, 39(6): 999-1012.
[2]曲瑋,涂勤,牛叔文,胡苗.自然地理環境的貧困效應檢驗——自然地理條件對農村貧困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02):21-34.
[3]Yan T,Qian W Y.Environmental mi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04, 25(6): 613-636.
[4]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8》
[5]程厚思,邱文達,趙德文.邊緣與“孤島”——關于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成因的一種解釋[J].中國農村觀察,1999(06):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