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瓊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小學教育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啟迪的重要任務,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結合課程的教學特點,探索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身心還不成熟的小學生建構關于真善美的正確認知,養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理論結合實際,教育反哺生活。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引言:道德與法治教育,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最貼近的一項教學內容,其教學素材和教學理念,皆來源于現實生活,且其教學目的也是將課堂所學應用于生活。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結合生活熱點新聞和時事材料,配套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傳授和講解,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強化其實踐性和生活性的特點,讓道德與法治這兩條“紅線”貫穿教育發展的始終。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互依托。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教師從生活出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和現象,樹立正確的評判標準。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建構過程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初始環節,需要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啟蒙。道德與法制課程能夠給學生搭建一個堅實的成長平臺,穩固學生成長的根基,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做好最基本的人際相處,能夠對社會規范、公序良俗、禮節禮儀等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健康的相處之道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正確的思想和價值導向,對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社會道德要求,遵守社會公德,明確我國法律的核心和內涵,從而具備良好的行為規范。其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學手段是發揮榜樣的作用,樹立楷模,學習先進人物事跡,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標準的要求沒有進行相應的細化和劃分,導致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加上教師對于教學實踐投入時間較少,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強,學習興致不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視不夠,僅僅把完成理論教學作為終極目標,而不是把真正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作為根本目的,背離了課程設置的初衷,浪費了對學生進行正確思想教育的大好時機。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關注情景教學,加強師生互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當中,創設情境要比單純的講授知識點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在情景創設時,教師通過結合時事熱點案例,引導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一方面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在情景教學中端正學生思想,培養正確的行為模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比如在家庭相處教育這一模塊,教師可以采用課間小憩的形式,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與父母的生活日常,以聊天的方式,培養學生熱情開朗的性格。又比如在學習有關人與自然的主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讓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物和植物,表明喜歡它們的原因或者與它們之間的特殊故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除了課堂互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相關的課后實踐任務,讓同學們更深刻地感知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二)回歸課本教材,深挖核心價值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要研究教材,然后基于教材內容,融入生活情境,開展課堂活動,最后還要回歸到教材中來,通過對教材的二次分析和解讀,進一步挖掘案例和知識背后所要表達的核心價值。在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增強自身理論知識和課程素養,強化責任意識,把學生放在重要的核心地位,加深對教材的研讀,思考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流程。當課本上出現某些對于學生來講比較費解的內容時,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單獨摘錄出來,與學生們進行分析探討,在明確其含義的基礎上,再把它們回歸到原文當中,輔助理解其他知識內容。
(三)引入熱點案例,引導學生討論
理論聯系實際,是所有課程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如若過分偏重理論學習,非但無法達到教學目的,還可能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削弱學習效果。因此,在課程中引入實際焦點案例來驗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內在價值觀念,更能使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加強案例教學,多設置案例討論活動或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列舉案例,比如在學習寬容這一美好品質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若自己犯了錯誤,不被原諒,內心會不會非常難過,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寬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又比如在“責任與擔當”這一模塊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何為擔當,何為責任,作為共和國的青年,我們身上擔負有怎樣的神圣使命。隨后,請幾位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后,再就這一話題進行補充:當我們聽到國歌時,駐足行注目禮,這是承擔愛國的責任;當邊境沖突發生時,我們的戰士為保衛祖國的疆土,寸步不讓,用生命捍衛祖國的尊嚴,這也是承擔了愛國的責任;當自然災害發生時,當疫情蔓延時,無數中國人奔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守護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這也是承擔了愛國的責任……在一個個的生動案例中,學生們對于自我價值將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在未來面臨抉擇時,也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結束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教育更加的“接地氣”,讓生活成為引領學生做出正確選擇與判斷的大課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在講課過程中補充更多的案例內容,使課堂變得積極活躍,帶給學生更多的充實感和體驗感,讓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品質品性都能得到有效的培養,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恬怡.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家長,2021,(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