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健 趙娟娟 曹麗娟 馬曉艷
摘要:創新創業是促進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創新創業的國內外發展狀況出發,立足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和開展現狀進行研究,提出基于網絡課程平臺的分層次設計的理論課程體系和立足創客空間和校外創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為研究高職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創新創業;高職教育;創客空間
一、研究背景
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教育體系相對完善,多年來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模式。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和推廣也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其中清華大學等高校也已探索出符合自身的課程體系,然而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層面的發展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課程體系可參考和借鑒。
創新創業教育既包括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包含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的培養,既包含新技術新理念的學習研究也包含創業過程中融資、合作、經營、財務結算等方面的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復雜活動,也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教學活動。
二、高職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開設大多服務于地方經濟,其培養“專業化,技能型、職業化”人才的特征,在“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我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研究,但尚未發現有應用成熟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多數處于例證研究階段。
第一,目前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相對不足。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結合程度不夠,課程資源不豐富,課程組織形式相對單一。
第二,創新創業課程開設的覆蓋面不夠,許多學校僅面向高年級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以達到提高就業率的目的。但是,從國家政策層面解讀,創新創業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從教育階段角度來講,應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而不是局限于就業前的某一特定階段。
第三,創新創業課程開設不夠全面。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理論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對學生具體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存在明顯不足,也缺乏對應的課程建設。
第四,高職院校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開展,尚不能有機結合,相互聯系,很多創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產品,很多創新產品不能應用到生產實際,實現經濟效益。
三、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思路
(一)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按照課程的難度層級和類別,因材施教開設理論課程互聯網的應用,給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教師可打破專業壁壘,靈活組織教學資源實施教學,給創新創業理論教學開展提供了高效平臺。
創新創業屬于高層次認知活動,既需要基礎理論的培養也需要各種知識的綜合和應用。創新創業理論可以劃分為創新基礎課程和創新通識課程兩個層次,創新基礎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主要涵蓋創新創業思維、意識、首創精神等內容,使學生了解創業者事跡,創業者創業歷程,體會創新與創業的力量,將創新創業理念根植于學生內心。
(二)依托創客空間,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彭斌在其研究中提出,創新創業能力分為行業能力、商業能力、職業能力充分提升以上三種能力,可以提升創業的成功率。筆者根據以上觀點構建依托創客空間,能力本位的實踐課程體系。
學校遴選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作為創新創業導師,組織創新創業社團或和創客空間。社團和創客空間的運行,應有具體項目為引領或載體,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在綜合項目研究開發或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拓展,以現有知識和技能水平為基礎,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是對課內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校企高效聯合,實現協同創新
學生創新實踐技能的培養應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創業技能的習得卻離不開真實的企業環境。創新創業尤其是創業活動需要將學生置身于創業環境才能習得商業運營的有關內容。
因此,校方應充分與區域內創新創業科技園區合作,利用學生頂崗實習環節,將具有創新創業基礎和能力的學生推薦到地方創新創業型企業或創業孵化器實習,學習地方創新創業政策,熟悉創新創業企業運行流程,了解創新創業企業經營方式,從市場調查、產品營銷、融資等多方面進行學習,為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采取產學研結合的策略,校方積極與企業開展產業合作,積極運用職業院校的專業優勢和技能優勢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問題。初步嘗試“校方科研創新成果應用于企業生產,企業實踐資源服務于學校”的校企聯合創新策略。
四、結語
創新創業教學的開展需要跨專業進行,既需要雄厚的師資條件作為保障,也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高職院校應根據所在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學校開設專業的特點,結合企業優勢和學校專業優勢,提升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水平,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 t20100513_12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