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軍
摘要: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指分析、判斷和推理等綜合思維活動參與下的辨別能力,也是初中政治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一種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越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就越準確,獲得的提升空間也就越大。因此,初中政治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構建有效的思辨課堂,從“疑”“辨”“悟”三個維度論述構建政治思辨課堂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思想政治;思辨課堂;有效路徑
1、通過設疑,創設初中政治思辨課堂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重要來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思辨性、探究性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構建思辨課堂。然而,政治課堂如何做到以“疑”導學呢?“疑”從何來?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1基于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第一手資料。政治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思辨色彩能夠引發學生思維沖突的素材。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那些涉及是非判斷、兩難沖突、價值選擇的內容,將其進行整理,確立合理的辨析主體,進而引發學生多維思考和質疑。例如,在講授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時,在這一單元的綜合探究中,就有:“金錢是什么?——是魔鬼?是天使?”這樣具有較強思辨性的內容;在第三單元的綜合探究“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準確地把握分配環節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教材中設計問題:“在進行收入分配時,追求效率與講求公平二者哪個更重要?”這類具有較強思辨性的探究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直接拿來使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除了教材中已有的顯性辨析內容之外,在教材中還暗含著很多值得學生進行辨析思考的隱性辨析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把握課程標準,認真研讀教材,進而將這些隱性內容充分挖掘出來。
1.2基于社會熱點創設問題情境
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實踐性不容忽視。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善于把教材理論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根據社會焦點和時政熱點創設具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辨析和解決中,使學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密切關注公眾社會,并進行抽象化的提煉,進而由表及里地尋找事件背后的本質。例如,在講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課中“直面生活的思想與道德沖突”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社會上的熱點新聞“老人碰瓷”事件,設計“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這一兩難沖突的問題情境;抑或是根據當今社會乞討者手持微信或支付寶二維碼乞討、靠乞討月入過萬等社會熱點事件,設計“應不應該幫助街邊乞討老人”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歷與教材知識,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辨析,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社會熱點和時政是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老人碰瓷”和“手持微信或支付寶乞討”等社會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拉近了政治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促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思維沖突,為下一步的辨析明理環節奠定基調。
2、通過辯論,深入初中政治思辨課堂
所謂以“辨”明理,指的是在創設具有思辨性問題情境的基礎上,通過課堂辨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和剖析社會現象,從而使學生在辨析中明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以“辯”促“辨”。“真理不辯不明”。課堂辯論是辨析式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課堂辯論,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激活學生思維,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明理”的目的。二是以生為本。在辨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避免出現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三是內容和方向。教師要調控辨析的內容和方向。由于學生的思維差異性和跳躍性,其在參與辨析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情緒激化、偏離教學內容等問題,教師要適時調控,從宏觀上把握辨析的內容和方向,防止出現偏離辨析主題、過渡情緒化等問題,以保證辨析的效果。四是調控時間。教師要注意調控辨析活動的時間。辨析是為了使學生在比較鑒別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是為教學服務的。當辨析的“明理”目標達成以后,教師就應當及時終止辨析活動,然后進行辨析的總結和升華。
3、通過感悟,升華初中政治思辨課堂
情感是學生把教材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關鍵動力。在教學中,解決學生在“情”“意”方面的顧慮,使學生真正在情感上認同課堂知識。教師要對辨析的成果進行及時的總結和升華,創設感悟式情境,滌蕩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情感,涵養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在辨析活動中真正做到“情”與“境”的交織融合,由此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進而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在思想上得到升華,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例如,在講授“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這一單元的探究活動“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時,教師設計“權力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辯題。在辨析過程中,多數學生認為權力需要被監督,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但是,也有學生認為,當前貪污腐敗現象較為嚴重,權力監督和制約不夠,由此對行政機關失去信心甚至質疑。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辨析過程進行總結和升華。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政府在扶貧工作中的成效以及政府在各種民生問題中做出的成績等。接著,教師從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角度進行解析,使學生知道看問題要從整體和全局出發,貪污腐敗只是部分行使職權者出現的問題,并不能代表整體,更不能因此否定全局,從而使學生樹立對政府“為人民服務”的信心,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悟”化情是思辨課堂的總結和升華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和語言解說營造能夠影響學生態度和價值觀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掃除認知上的困惑點和矛盾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通過初中政治問題探究、設立正確思維導向以及參加思維辨析講座等方式,從而最終達到全方位地提高學生初中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倫峰.初中政治思辨性教學的方式探索[J].教書育人,2019(10):29-30.
[2]王瓊.初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思辨素質的培養方法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18(86):150.
[3]王香花.創設愉悅教學情境 提高學生政治素養[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7):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