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新媒體網絡語言暴力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進行探討,首先討論新媒體為大學生帶去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然后對此提出一定的對策,進而把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從而開拓新媒體下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關鍵詞:多元環境;網絡環境;大學生思政教育
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總體上方向正確,他們堅決跟隨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關心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問題, 同時也對我國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充滿著信心。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嚴重缺失。本文通過對網絡語言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的認識,極力找尋網絡語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二者之間的結合,主動抓住機遇,應對多項挑戰。
1.網絡媒體為大學生帶來的影響
1.1新媒體網絡語言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1.1信息獲取方式的多樣化,及時把握最新資訊。
在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已經從過去的看書、讀報、收聽廣播和看電視等轉向電腦、手機和多媒體網絡。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傳統方式是單向、靜態化的,現在已經變為多元和動態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面對獲取信息選擇靜態媒體還是動態媒體問題時,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新媒體而盡量不用傳統媒體。這樣的結果受新媒體獲取信息的多元化因素影響,可以幫助大學生及時掌握資訊。
1.1.2擴大學生的交際圈,擴展人際交往的空間
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動態和互動的交流方式已經慢慢取代了人們的傳統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學生會使用QQ、微信、人人和飛信等多媒體進行交流和溝通,大多數學生認為新媒體給他們提供了更加廣泛的交際圈,也存在極少部分的學生堅持傳統的書信交流。大學生選擇用新媒體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因為新媒體擴展了傳統人際交流空間,這樣的交往不受時間、國籍和身份等客觀條件的制約。
1.1.3對學生學習范圍和學習效果的擴展
多媒體因為速度快捷,內容豐富,使大學生的學習方法更加多樣和靈活。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多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不僅僅拘泥于課堂和書本的學習,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和學習時間,自由選擇學習工具,從網絡上獲得大量的學習資料,從而自己安排學習,決定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原先課堂上所學習效果。
1.2新媒體對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
1.2.1新媒體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新媒體就如同一把雙刃劍, 為學生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去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把過多的時間放在網絡上,影響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大部分學生對此都感同身受。在面對此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對此都持有一致的意見,但是也有少數學生對此毫不在意。
1.2.2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都彌漫著急躁的氣氛,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學生也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并且開始有些躁動不安,其中以高校大學生尤為明顯。只有讓大學生們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實行的素質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就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和信息越來越復雜, 這對當代學生的身心發展非常不利,而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需要參考大學生實際的心理和生理年齡。教師在教授知識時,不僅需要用心去教導,更需要在平時生活中起到模范和帶頭的作用,在無形中給予學生思想政治的影響,扭轉傳統的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說教,變成循循善誘,更多去引導受教育者自己反思和思考的能力。當我們步入到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我們更不應該盲目相信一成不變的老規矩和老方法,當代大學生應該批判性地對待接受到的知識,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2.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2.1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會
新媒體通常以多種信息展示方法展示給學生以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極大地豐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訊息,并且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去證實自己的想法, 從而實現信息的反饋和再次創造。在新媒體下,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暢所欲言,盡情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獨到的看法和見解。
2.2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問題
一方面,網絡上豐富的資料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大學生因為強烈的好奇心, 會對網絡上的一些有害信息產生興趣,價值觀的形成也受到一定的干擾,這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了難度。大學生剛從單純的學習環境中脫離出來,其價值觀還沒有具體化, 對網絡上的一些觀點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自身的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到動搖,導致部分學生身上出現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動搖和價值觀混亂等問題。
3.總結
網絡用語是當代人們每天生活中接觸到的最頻繁的事物, 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網絡上有很多優美而深刻的語句值得人們去思考學習,但也存在一部分污穢的詞語,這些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影響。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任務,因此當代大學生需要仔細閱讀網絡用語,取其精華、去除糟粕有甄別對待用語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在很好地繼承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進一步維護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路強.思想政治教育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2]馬志同.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3).
[3]張兆文,陳清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途徑[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基金項目:2020年江蘇省高校哲社科學思政專項 “基于網絡語言暴力治理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SJB0539)”。
作者簡介:郁巖(1981.8-),男,江蘇徐州人,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方向:數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