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堂山會議的舉辦標志著法國學派的式微和美國學派的崛起。艾田伯的《比較文學的危機——比較不是理由》批評了法國的影響研究盲目地追隨朗松,使得研究變得狹隘。教堂山會議標志性文章《比較文學的危機》全面地闡釋了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缺陷,在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使得眾多學者重新思考這門學課。比較文學尚處于稚嫩階段,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學者們的探索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動力。
關鍵詞:艾田伯;韋勒克;比較文學;影響研究
1958年在教堂山舉辦的國際比較文學第二屆學術討論會上,雷內·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一文,對法國學派進行了言辭尖銳的批評。此論文的出現直接引起了法國和美國長達十年之久的論爭。兩國學界之間的論爭雖然引起了比較文學內部系統的分裂,大批學者對學科本身的合理性進行反思,從新的角度給予重新定義這門學科。
一、艾田伯對影響研究的反思
朗松是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先驅人物,對法國學派影響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學術貢獻。朗松認為,要想真正的認識一部作品,首先要知道他產生在什么地方,并通過文獻目錄學的修正和補充,明白我們應該研究的作品;其次就是作品本身“提出一些列問題” ,但是這種研究范式被法國比較文學的“搗蛋鬼”艾田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認為法國學派把比較文學看作了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并自詡在比較文學中運用了朗松的歷史方法,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了解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艾田伯在《比較不是理由》一文中指出:“他們自以為并自詡在比較文學中運用了朗松的歷史方法,但他們總是忘掉最基本的一點,那就是在這位最正統文學史的奠基人來說,歷史方法遠不足以構成文學教學的核心,它只能也只應該打開一條理解的途徑……下面這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治文學不是為了修身養性,亦非為了賞心悅目,而是另有他求,那在我就能不懂了。” 艾田伯明確地表示了不認同:“法蘭西學派有幾位代表人物把這種歪曲了的朗松方法機械地運用到比較文學中。在朗松的思想里,公允準確的歷史研究只是文學研究、作品欣賞的前導,而這些人頭腦發熱,竟然企圖把文學研究,甚至包括比較文學研究,都限制在歷史研究的范圍之內。” 艾田伯深刻明晰地觀察到了法國比較文學存在的嚴重問題,同時艾田伯對于美國學派要求把文學批評引入比較文學的主張,予以了肯定,但是艾田伯在肯定美國學派的同時,并不贊同美國學派用一種輕視的眼光看待來源、影響等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
很顯然法國的艾田伯對于法國學者沒有在完全理解朗松的研究方法下對他進行盲目地吸納是反對的,同時他以前瞻性的目光理性地認同美國學派,表明了他對比較文學研究中所面臨的問題或危機認識非常清醒,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之間的裂痕有彌合作用,而且也為法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指出了光明之路。
二、韋勒克對影響研究的批評與反思
對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提出質疑和反思的是美國學者韋勒克,他的《比較文學的危機》一文被認為是公然地向法國學派比較文學研究的挑釁:“遺憾的是,它被理解成為美國比較文學學派的一個宣言,是對法國學派的攻擊” ,其實韋勒克從來沒有要扮演一個學術代言人的角色。在《比較文學的危機》一文中,他首先指出了,法國影響研究的狹隘性:“企圖把‘比較文學’縮小成研究文學的外貿,無疑是不幸的。” 他極力地反對梵·第根把文學劃分為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這種國別研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比較文學研究的視野。其次,他批評了法國學者實證主義地方法。他指出:“過去50年中實際進行的‘比較文學’研究的心理和社會動機存在著一種矛盾狀態。比較文學的興起是為反對大部分十九世紀學術研究中狹隘的民族主義,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國文學的許多文學史家們的孤立主義。最初發展比較文學的學者們往往是站在各國之間的交叉路口上,或至少是站在一國邊界上的人們。” 所以在韋勒克看來,許多的比較文學研究者有許多基本上都是出于愛國主義的動機,結果成了一種成為了一種記文化帳。這樣其實就違背了比較文學初衷,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最后,他不贊成把美學排除在比較文學之外,“他們從根本上擴大了文學研究范圍,使它幾乎等于整個人類史。但是,文學研究如果不決心把文學作為不同于人類其他活動和產物的一個學科來研究,從方法學的角度說來就不會取得任何進步。因此我們必須面對“文學性”這個問題,即文學藝術的本質這個美學中心問題。” 在他看來,比較文學的研究既然是文學作品,那就不能無視文學的美學價值。韋勒克的觀點與法國的艾田伯有很多相同之處,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了,影響研究確實陷入的泥淖中,如果不加以修正,在未來的發展中會進入絕境。
美國學派對于影響研究的反思與聲討,不止有韋勒克,還有雷馬克、列文、維斯坦因等人,他們對于比較文學的反思都有一種前瞻性的眼光,直擊影響研究的弊病,但同時也對影響研究的積極之處給予了肯定與繼承,理性的反思與批判的繼承給了影響研究一個健康的發展空間,使得學科走得更遠更長。
參考文獻:
[1] 朗松:朗松文論選[M],徐繼曾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 艾田伯:比較文學的危機——比較不是理由[J],羅芃譯.國外文學,1984.
[3]范方俊:影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雷內·韋勒克:今日之比較文學,黃源深譯,見干永昌等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5]陳秋峰:比較文學理論輯要[M],上海:上海師院中文系文學理論教研室,2011.
[6] 陳惇、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4.
作者簡介:王麗英(1996-),女,漢,甘肅武威,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西北師范大學
朗松:朗松文論選[M],徐繼曾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18.
艾田伯:比較文學的危機——比較不是理由[J],羅芃譯.國外文學,1984:116.
艾田伯:比較文學的危機——比較不是理由[J],羅芃譯.國外文學,1984:116.
雷內·韋勒克:今日之比較文學,黃源深譯,見干永昌等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64.
陳秋峰:比較文學理論輯要[M],上海:上海師院中文系文學理論教研室,2011:68.
陳秋峰:比較文學理論輯要[M],上海:上海師院中文系文學理論教研室,2011:72.
陳秋峰:比較文學理論輯要[M],上海:上海師院中文系文學理論教研室,2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