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玉
摘要:中國古詩詞具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厚重的人文內涵, 展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凝聚著古人燦爛的智慧,寄托著古人美好的情感。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
隨著素質教育發展,新課程對語文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古詩內容,背誦古詩文章,更要注重情感的表達,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將古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對于塑造中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為此,教師要重視古詩教學,采用合適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讓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學習傳統文化。
一、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在初中古詩教學中,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為此,教師可以創設情景,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拓寬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以創設內容情境,在教學前,做好課前準備,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搜集與古詩相關的內容,增強文化底蘊,創設內容情境,為學習新知做良好的鋪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利用視頻、圖片等手段,營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例如,在《春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杜甫的資料,如杜甫的生平經歷、創作這首詩的背景等,將材料進行整合,制作成微視頻,將其應用到課堂中,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先播放視頻內容,讓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結合當時的背景以及杜甫的經歷,初步了解這首詩的內容,體會杜甫的心情。然后將視頻內容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古詩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文章,對詩中的實景和虛景進行分析,體會古詩內容,感受詩人對國家的思念、對安平的渴望。
其次,教師可以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意境。相較于現代文章而言,古詩中的語言較為晦澀,學習較為困難。因此,教師要以語言情境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境,分析語言句子,從句子著手,探究詩人的內心情感,深化學生理解。因此,教師要滲透傳統文化,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句子,與作者產生共鳴。以《望岳》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除了結合作品的背景外,教師還可以展示泰山的圖片,讓學生欣賞不同的山峰,將不同的山峰進行對比,感受泰山的雄偉磅礴,體會泰山巍峨的氣勢,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通過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走進文本,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詩人不畏艱難、敢于拼搏、勇于攀登的意志,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挫折教育,提高教學效果。
二、從生活出發,拓展傳統文化
我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在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還是在藝術作品、民俗習慣,都是中華文化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生活出發,對語文教學進行拓展延伸,圍繞古詩詞,拓展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不斷入侵,初中生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念,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被遺忘,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發揮古詩詞的作用,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以生活為切入點,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游山西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實際,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澳r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的菜肴是多么豐盛啊。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教師可以從疫情切入,在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各地傾其所有向疫區捐贈物質,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如同山西村的人一樣,充滿著愛心,傾其所有。舉國上下齊心,共同渡過難關。在“抗疫戰”中,中華兒女正用自己的行動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也相信,只要有愛,明天一定會更好!以此,激發學生的滿腔的愛國情懷。
此外,教師還要拓展教學,從生活出發,挖掘生活中的例子,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日本向我國捐贈的物資上,就寫著“山川異域,日月同天”,這句話出自《詩經》,而我國在回贈日本的物質上,寫著“天臺立本情無隔,一樹花開兩地芳”,表達了團結合作、共同抗疫的美好愿望,將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結合生活例子,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立足教材,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初中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學習任務重,如果按部就班開展教學,將會使教學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失去興趣。為此,教師要根據古詩內容,借助互聯網搜集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古詩相整合,對學生進行無聲的教育,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精忠報國的豪情,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料,將其制作成動畫視頻,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從中學習作者的愛國情懷、報國志向,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結束語:
中學階段,是學生各種情感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注重情感教育,豐富教學內容;從生活出發,拓展傳統文化;立足教材,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滲透傳統文化,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焦海濤.基于傳統文化滲透要求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語文課內外,2020,000(011):267.
[2]蔡媛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及思路探索[J].考試周刊,2020,000(001):25-26.
[3]孫紹鋒.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教育界,2020(23).
[4]張廷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2019,000(019):P.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