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銘
摘 要:積極心理學認為和諧的課堂環境應該提倡師生之間真誠平等的溝通交流,進而通過歡快、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教育生態學業將課堂教學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在良性生態系統構建的過程中更加凸顯的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以此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合作探究過程中。本文將基于積極心理學在構建中學化學生態課堂中的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化學;生態課堂;主體地位;小組合作
積極心理學 (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心理學運動,以馬丁·塞利格曼等人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首次把人的樂觀、幸福感 、智慧和創造的勇氣作為研究的首要課題,主張關注個體的自身潛能和優秀品質,致力于使人類更加幸福地生存和發展。
一、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在積極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1、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定義
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從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出發,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化課堂教學手段,真正實現學生發展與課堂教學的統一。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主張讓學生健康發展,并努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其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喚醒、激勵生命。葉圣陶提出: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意思是教育像種植植物一樣,順應其生長規律,給予充足的陽光、水分、營養,相信種子內在的力量,讓其快樂自由的發芽、開花、結果,而不是像工業一樣,用模具去鑄造成批相同的產品。
2、積極心理學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
積極心理學課程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主要面向全校本專科學生開設的校級公共選修課,一般為 18學時,1 個學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努力嘗試與學生一起,從積極人格特質、積極情緒體驗、積極關系、積極外部環境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的美德、優勢、力量等積極心理因素,體會人類積極心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獲得幸福、快 樂、成 長、愛、關懷和有意義的生活,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社會支持。
積極心理學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采用 “二二制”,即一次課程老師單向講述時間不超過二分之一,學生完成課堂練習、參與課堂活動體驗分享時間為二分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走下課堂,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動腦思考、動口描述、動手實踐,嘗試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反饋、訓練提高中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由于選修課人數眾多,嘗試構建學習小組并加強管理,以 10 人為一組,選出組長,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大力開展朋輩輔導培訓,讓學生們都能夠體驗到助人自助的意義,享受合作的快樂,培養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在積極心理學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中,由傳統的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模式調整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模式,學生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由最初的被動參與,體驗到積極的情感,調整自己的認知,轉化為主動參與,挖掘自己的固有潛能,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和積極認知。教師在鼓勵、引導學生進步的同時,努力促進其情感與認知協調、全面發展。大力開展朋輩輔導培訓,是因為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大部分人首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找幫助,通過朋輩輔導的作用,可以擴大心理教育的服務對象,為有需要的個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幫扶。
二、積極心理學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產生的價值
( 一) 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努力發掘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向上的成長動力
傳統教育普遍關注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在這樣的觀點下,教師的作用除了傳授知識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學生除了缺點和不足,同樣具備優點和長處,教師在解決學生問題的同時也要去尋找和發掘學生的優點。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積極的心理品質本身就具有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作用,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品質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和向上的成長能力,所以通過人人參與體驗的生態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促進積極習慣的養成,形成積極的認知方式,從而打造積極向上的組織與群體等。
( 二) 打破課堂僵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廣泛使用,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也減少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弱化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很多課堂都出現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現象。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和教師,其關系應該是和諧、民主和平等的。教師應該打破講臺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局限,真正融入到學生中去,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在積極心理學的課堂中,教師更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尊重學生的情感與意志,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自內心的贊賞學生,給予積極的社會支持,努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能夠得到足夠的支持和認同,體會到愛、理解、歸屬感,也可以給予教師足夠的回饋和支 持,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并最終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
三、挖掘生活資源,構建生態互動課堂
教師在實施生態互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基于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生活中常見的化學事物融入到其中,進而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是存在普遍性的,教師通過生活化知識的融入能夠更好地誘導學生思維發展,進而為強化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化學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進行原理的分析,進而使得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也在提升師生互動頻率的過程中構建良性生態課堂開展模式。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推動構建生態課堂教學體系,化學教師就需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性,為創新優化化學教學方式奠定良好基礎。在積極心理學基礎上,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為學生創造更加民主的課堂環境,進而為優化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任俊,葉浩生. 西方積極心理學運動是一場心理學革命嗎[J]. 心理科學進展,2005 ( 6) : 856 - 863.
[2] 岳偉,劉貴華. 走向生態課堂———論課堂的整體性變革[J]. 教育研究,2014 ( 8) : 75 - 77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 ?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