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46-01
摘 ?要 ?體育改革創新的深層次發展對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意義重大,對于我國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對高校體育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本文對開放式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進開放式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開放式教學 ?體育教學 ?高校教育
高校體育改革創新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培養綜合性優秀人才。因此,體育教學改革的開放式拓寬發展應穩步進行,以重視學生差異為基本特性的開放式體育課堂教學正日益變成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開放式體育教學在搭建和睦友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這類教學方式下,師生關系更為和睦,溝通交流更為暢順。友好和睦的教學方式在處理當今我國體育文化教育所面臨的窘境中充分發揮著重要作用,已變成體育教學改革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一、開放式教學與體育教學的結合
(一)開放式教學的概念
開放式教學是在高度重視老師引導地位的根本原則上,更為突顯學生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并能合理正確地引導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的本質和使用價值,進而真正完成由“要我教”向“我要學”的轉變。這是能夠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使其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獲得保證,個性感情獲得發展,自主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提升的升級型教學方式。其實際包含了課堂教學觀念、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行為主體、教學方式、教學環節和教育資源等的對外開放。開放式課堂教學包含有效教學兩個層面,其主要內容是完成老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人物角色的轉換,即老師從專業知識的傳送者變成引導者和協助者,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占據引導地位;學生則從處于專業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積極創設者,在教學環節中產生行為主體影響力。
(二)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的概念
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環節中根據對目前的課堂教學標準的有機融合與合理運用,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的提升,為學生構建與創造具備開放式特點的體育教學環境,以突顯學生在體育教學環節中的行為主體影響力,推動其學生自主學習觀念、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層面素養進一步提高。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是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客觀原因,可以合理地、正確的引導各種環境要素以不一樣的方式滲入體育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和階段中,以分別獨有的方法耳濡目染地規范與提升課堂教學的過程與實際效果,這對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和全方面發展具有關鍵的推動與鼓勵作用。
二、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的構建途徑
(一)對教學環境進行合理的優化與整合
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是在傳統式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開展有機的提升而產生的,其包含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及高校體育的心理環境的同歩提升。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物質條件包含體育館設備、教學器材及其師資隊伍等。這類要素一同組成了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硬件配置。體育課堂教學的硬件配置對課堂教學的進行、學習效果的提高具備關鍵的推動作用。所以,提升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硬件配置是保證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搭建的基本前提。高校體育的心理環境是由院校內部眾多無形中的要素所組成,其關鍵作用要高過基礎設施建設環境,針對學生的學習、學習興趣及其個人目標的制定都是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提升對體育心理環境的融合不但有益于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的搭建,還可以合理地推動學生本身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競爭式教學環境
在體育教學環節中要積極運用激勵機制,樹立起學生的競爭意識,為學生創造有利的競爭環境,對提升學生奮發向上的意志力具備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對于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圓滿進行課堂教學任務等層面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的自主創新。
(三)運用式教學環境的創設
應用體育基礎知識的能力是高校學生學習體育應形成的主要能力之一。其基礎知識的優劣能夠為老師創建一手初始材料,讓老師可以對自己教的學生有一個客觀了解,以此為課程的設計提供依據。而學生在老師以問題為導向的指導下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養,促使課堂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四)角色式教學環境的創設
開放式課堂教學倡導的是老師與學生角色的變換。針對一些不可以隨堂進行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帶上難題去翻閱資料梳理素材,這對他們自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過程。開放式課堂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理應重視感情的引入,在評價學生取得的成就時要真心、真誠。
三、結語
對傳統模式的高校體育教學環境進行提升,創造具備適應能力、時代感的體育教學環境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創造開放式體育教學環境恰好是在德育教育核心理念的正確引導下,根據教學環境的提升與融合,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處于被動接納有機地轉換為積極參加和獨立探究,從而創造可以不斷加強學生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力的學習氛圍,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體育學習和取得成功的快樂,進而培養出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3]林小燕.利用課堂社會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J].學校體育,2002(0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