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劉毅
摘要:精神脫貧對于深度貧困區實現精準脫貧和預防返貧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掌握我國關于精神貧困問題研究的現狀,梳理了2000年1月到2019年11月的相關文獻1312篇,采用文獻計量學統計方法,對文獻發表數、期刊分布、文獻作者、研究機構、基金支持情況、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精神貧困的研究趨勢顯著上升,成為精準扶貧研究的新熱點,學科層次廣泛,重點突出,但在精準扶貧的領域中對于精神貧困的研究還相對較弱,缺乏領軍人物,也沒有形成研究陣地,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精神貧困;精準扶貧;精神脫貧;文獻分析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054-03
在消滅貧困的過程中,精神貧困越來越成為制約擺脫貧困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制約貧困群眾脫貧的深層次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1],并在多次會議和調研中提到扶貧必須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治窮必先治愚,只有解決貧困群眾精神上的問題,增強內生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更把消除精神貧困提升到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明確指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這也是在中央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現“精神貧困”一詞[2]。2019年二月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組織部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就進一步加強扶貧扶志工作,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出明確具體要求和措施[3]。
在黨和國家消除精神貧困戰略的導向下,精神貧困問題越來越受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但是關于精神貧困問題研究的趨勢、學科領域、學者、學者機構分布、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等方面的狀況如何,未見相關研究成果。對此,本文搜集、梳理了2000年1月—2019年11月發表在國內刊物上的有關精神貧困的相關研究文獻并進行分析,以期為深入開展深度貧困地區精神貧困問題研究奠定一定基礎。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來源
文獻數據主要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來源,檢索時間為2000年1月—2019年11月1日,通過以文獻主題為精神貧困、精神扶貧、精神脫貧、扶志的搜索,并手動剔除無效文獻和非目標文獻,共統計出有效目標文獻1310篇。其中期刊931篇,報紙322篇,碩博論文47篇,國內會議10篇,主要涵蓋農業經濟、教育、政治、社會、馬克思主義等大致15個學科領域(見表1)。
(二)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方法主要利用知網自帶的統計工具、Excel等通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所選文獻的研究年代、期刊分布、研究機構、基金項目、研究區域和研究對象等進行綜合分析,全面把握精神貧困的研究現狀。
二、結果與分析
(一)各年文獻發表數統計
從各年度文章發表數量可以明顯看出(見表2),在研究趨勢上,從2000年到2014年各年發表論文篇數整體波動不大,增長趨勢不明顯,最高年限僅22篇,15年共發表文獻240篇,平均每年僅有16篇。從2015年開始,相關研究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2015年到2019年5年間共發表相關文獻1072篇,比過去15年的總和多四倍多。從研究趨勢上看,目前關于精神貧困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受重視,這充分表明精神貧困對于貧困群眾的影響已經成為制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中央精準扶貧戰略的導向作用,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提出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從而引起廣大學者對精神貧困問題的廣泛關注,相關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特別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期,精神貧困對擺脫貧困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自然引導相關學者來研究解決精神貧困問題。
(二)期刊分布統計
由期刊分布統計可以看出(見表3),發文數在5篇以上的期刊或報紙共12種,合計143篇,占全部文獻的10.90%。發表文獻相對集中的是老區建設、貴州日報、新西部、當代貴州等期刊和報紙。在1312篇文獻中,核心期刊146篇,占全部文獻的11.12%。其中超過4篇的核心期刊分別為人民論壇、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甘肅社會科學、黑龍江高教研究、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研究等期刊(見表4)。
從期刊分布來看,可得出以下幾個信息,一是對于精神貧困研究水平相對較高,雖然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普刊和報紙,但是核心論文發表數量占比較高,代表了當前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而且非核心期刊中也不乏高質量的論文;二是載文6篇以上的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是報紙,其原因是報紙的數量遠少于期刊的數量,提高了報紙載文的平均數量;三是從刊物所屬省份上明顯看出西部地區更加關注精神貧困問題,從另一個側面表明西部貧困地區的精神貧困問題更加突出。
(三)文獻作者和所在研究機構統計
從文獻作者發表數量來看(見表5),超過3篇的有8人,分別為余德華5篇,楊艷、麻朝暉、吳稼稷各4篇,陳紅、劉一偉、郭冬梅、朱華曄各3篇,此外大多數學者只發表一到兩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余德華,他是較早對精神貧困進行學理研究的學者,系統地對精神貧困的概念、特征、成因、影響以及對策進行了研究,其所發表的論文質量較高,全部為核心論文[3]。遺憾的是從2006年開始,其再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
從研究機構來看(見表6),發文靠前的研究機構在精神貧困研究領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尤其以麗水學院、中共中央黨校、陜西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貴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機構為代表,分別發表11篇、10篇、9篇、8篇較高質量的文章。
從作者發表數量以及研究機構的發表數量來看,當前對精神貧困的研究還不足,并沒有專門研究精神貧困的學者,發文最多的也僅有5篇。同時也沒有形成研究中心,各個研究機構發文數量都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借助當前精神貧困研究的熱度,申請下相關研究的課題,課題任務完成后基本很少有再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
(四)項目基金情況統計
從項目基金支持來看(見表7),5篇以上高質量論文支持的基金共有4項,由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的項目獨占鰲頭,共計54篇。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支持的項目有6篇,處于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支持的項目各有5篇,處于第三位。此外的有5項基金支持的項目支持的篇數分別為3篇到4篇,其余大部分基金項目只有1篇。從項目基金支持上明顯可以看出,國家對于精神貧困問題越來越重視。
(五)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統計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關于精神貧困的研究都是針對貧困地區的精神貧困,只有少數是針對其他群體進行研究,比率大約占16%左右(見表8)。
從研究內容上看,絕大部分研究主要是為精準扶貧服務,其精神貧困主要是相對物質貧困而言,研究的內容是如何通過解決精神貧困而實現貧困群眾的脫貧。針對特殊群體的研究,其內容主要是針對研究對象的心理進行研究,比如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主要是解決缺乏理想信念、自卑等思想問題。對于老年人則是解決孤獨、喪失生存信心等心理問題。對于農民工主要解決由于生存能力低下、邊緣化而導致的失落、自卑等問題。
三、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2000年到2019年關于精神貧困文獻各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精神貧困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成為制約精準脫貧和可持續脫貧的重要因素,逐漸引起國家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思想的指導下,關于精神貧困研究的趨勢顯著增強,成為精準脫貧研究中的一個亮點。
(二)學科領域和研究層次廣泛而有重點,關于精神貧困的研究主要以農業經濟領域研究為主,同時滲透到教育、政治、社會、馬克思主義等學科領域,表現出很強的專屬性和滲透性。從文章質量上看,相對較高,以人民論壇、甘肅社會科學、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研究為代表的一些核心期刊長期關注相關研究,在該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從研究機構和研究者來看,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關于精神貧困的研究相對較弱,并沒有出現相關研究的領軍人物和研究陣地,在整個精準扶貧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更傾向于物質層面的研究,因此對于精神貧困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總體來看,文獻數據特征基本反映了我國精神貧困研究的現狀,展望未來,雖然2020年將要消滅絕對貧困,但不意味扶貧的結束,而是要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繼續前進。特別是如何擺脫精神貧困,鞏固脫貧成效和預防返貧必將成為扶貧領域研究的新熱點,這不僅僅是實現精準脫貧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有效預防返貧,實現可持續脫貧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EB/OL].2015-10-1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45.htm.
[2]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EB/OL].(2018-10-19)[2018-11-19].
http://www.cpad.gov.cn/art/2018/11/19/art_46_91266.html.
[4]余德華.論精神貧困[J].哲學研究,2012(12).
作者簡介:張慶(1983—),男,滿族,內蒙古興安盟人,西藏農牧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劉毅(1988—),男,漢族,山西榆社人,西藏農牧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