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琴
摘要: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涵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政教育理論教師隊伍的任務,高校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各方面各個環節對學生加以思想培養。本文從高校外語教學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闡述了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優越性,高校外語教育應該在踐行思政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將兩者有機融合,實現雙贏。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外語教學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番講話旨在強調高校教師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堅定。實際教學中,思政教學與其他教學的融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就目前來看完成情況并不是那么理想。而事實上,外語教學相比其他學科,課程靈活度高,文化對比強,這些特點會直接、間接地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高職學生英語教學,旨在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幫助學生培養實踐中所需的技能。而現如今,學生學習外語時,普遍覺得外國文化有許多迷人之處,許多學生一心走出國門。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語教學需培養有理想、有堅定信念的青年學生就格外重要。實現外語教學與思政教學的融合有其可行性。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教師通過語言的教授,靈活運用上課內容,加入思政元素,便可實現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德育意識,謹記“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運用學科知識,有意識地將無形的思想化為有形的語言,在語言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學英語課程的課程長度占有一定優勢,因課程的趣味性,學生參與度普遍高于其他學科,且高校選用的英語教材符合我國基本國情與現狀,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思政元素,塑造大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認可中國文化,顯得極其重要及可行。
一、高校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并非是增加一門課程或者一項活動。課程思政是面向高校教學的所有課程,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使所有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使思政教育與各類課程相互融合滲透,從而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平臺,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可以說,在高校教學目標的大方向上,“課程思政”更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語作為一種溝通、交流手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語專業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極易受外來文化思潮的影響,需要加強他們對于外來文化的選擇、吸收;幫助他們抵制、消除不良文化的侵害,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就變得尤為重要。外語專業的學生既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還要有崇高的政治覺悟,堅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是高質量的外語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涵義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基本上都是填鴨式、說教式、照本宣科式,存在著很多問題。
思政教育理論課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存在脫節現象;思政課程與思政教育脫節,過多地依靠理論灌輸法,忽略了學生的個體需求;“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沒有得到完全體現,專業教師隊伍和思政工作隊伍基本脫節;思政教育工作脫離大學生實際,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習總書記的講話詮釋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涵義: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專業課或各課程教師都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各課程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要有結合課程知識進行思政教育的意識。
三、高校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的路徑
1.提升高校外語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
高校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最終執行人,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核心主體[2]。一名好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更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擁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多元價值文化帶來巨大沖擊,加之來自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也引發了大學生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困惑和思考。面對新時期的挑戰,作為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將思想、道德和職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實現教書育人的雙向結合。在外語教學中面對東、西方文化沖突所遭遇的問題時,教師應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對黨和國家要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樹立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將思政元素融入外語教學,做到中西兼顧
大學外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外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融合的特點,決定了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還應注重加強本國文化的核心地位,增強文化自信。外語專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高校外語課程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外語教材中。講到西方文化時,保持客觀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最后落腳到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解與傳播上。如講到感恩節,要聯系到中華民族是一個看重親情、友情、愛情,懂得感恩的民族,講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恩文化上;講到母親節,可以聯想到中國的孝道,遵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根本”等等,即將國外文化與本國文化相結合,遵循本土化原則。
(西安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