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指揮》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合唱作品《黃河大合唱》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成為了我國家喻戶曉的合唱套曲。本文主要從《黃河大合唱》與抗爭精神的解讀、新時期《黃河大合唱》抗爭精神的新發展、在高校合唱指揮課中《黃河大合唱》抗爭精神的體現,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求對作品內涵進行挖掘,以期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校;合唱指揮課;《黃河大合唱》;抗爭精神
《合唱指揮》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本課程的理論性表現為,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出發點,以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為核心,在學習合唱指揮理論的過程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教育的內容。本課程的實踐性表現為,在合唱指揮基本技巧訓練中,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合唱課程蘊含的思政文化價值,深入發掘合唱課程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人文底蘊、價值觀引領、培養文化自信等方面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優勢功能,旨在培養正確政治方向的“有德人才”。
一條大河波浪寬,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兒女的心靈圖騰。[1]誕生于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者在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藝作品。這首作品的學習,對于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合唱指揮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黃河大合唱》與抗爭精神
(一)抗爭精神是《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抗日救國戰爭的音樂史詩。在抗日年代,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下,沒有退路、唯有前行,沒有妥協、只有斗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不僅展現著敢于斗爭的精神,也鍛造著善于斗爭的本領?!饵S河大合唱》贊頌的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它激勵著中華兒女不畏強敵,敢于亮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二)《黃河大合唱》中呈現的抗爭精神
在藝術上音樂家有創新和發揮,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體裁、不同調性,多層次對比陳述,集中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的原始情緒。整首作品像黃河的怒吼,奔涌著一股阻擋不住的浪潮,爆發著、咆哮著,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創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進行音調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反映人民群眾堅強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預示必將取得勝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歷史意義極為深遠。用音樂喚醒民眾,鼓舞斗志,增強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國家榮譽感。弘揚不可戰勝的民族精神,是音樂家的創意所在。
二、新時期《黃河大合唱》抗爭精神的新發展
《黃河大合唱》是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體現。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是之魂。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從抗戰勝利出發,中國人民繼續發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敢于同一切艱難困苦斗爭,推動這個曾經滿目瘡痍的國家,建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偉大的改革開放,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時至今日,這種抗爭精神是不是就過時了?顯然不是,我國正處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仍然面臨著各種新的風險和挑戰。在應對新形式和新挑戰中,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同時,也將抗爭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形成新的時代精神。例如,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將抗爭精神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除此以外,在最近的中美戰略對話中,中美雙方出現幾十年前所未有公開面對面的交鋒。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對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楊潔篪的這句名言,說出了中國人的心聲。中國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國際競爭中,想要依靠犧牲主權換取繁榮是行不通的,日本就是最大的例子。雖然日本的經濟科技實力很強大,但是在美國的壓制下也要卑躬屈膝。歸根結底,缺失了抗爭精神,就是缺失了精神上的鈣,就會出現軟骨病。因此,只有堅持抗爭精神,在復興道路上砥礪前行,才能實現民族自強不息,才能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偉大的抗爭精神,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百折不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對于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如今,抗爭精神依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三、在高校合唱指揮課中《黃河大合唱》抗爭精神的體現
在高校合唱指揮課中,學習作品《黃河大合唱》的指揮手勢設計,除基礎指揮理論外,還應結合相關肢體動作(如:眼神、胳膊幅度等)。比如:前奏部分,需要堅定的眼神,切不可眼神飄忽不定。使用直線拍+曲線拍的混合運用,合拍處使用曲線式,其余以直線拍為主。大學之道,在于延時判斷。與其教授學生固定的指揮手勢設計,不如帶領學生深入作品,挖掘作品內涵,體會作品情緒,進而由學生自主設計恰當的指揮手勢設計。
在教學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電化教學的優勢,以具體的、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的聽覺和鑒賞能力??梢越柚鷪D片、影視作品等,深入發掘合唱作品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人文底蘊等思想內涵,引導學生認識到合唱作品的理解根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中,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應當從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主題中尋找答案。對于大學生來說,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和建設者,我們應當從抗爭精神中汲取營養,將偉大的抗爭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用行動來實現抗爭精神的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郭軻.《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河南地礦樂章》[N].中國礦業報,2021.03.04。
[2]陳衛星;段磊磊.《<黃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傳播考釋——文本擴散的出版節點與文化領導權》[J].現代出版,2021.03.29。
作者簡介:仝義琨(1990.02—),女,講師。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現任職于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擔任《合唱指揮》、《視唱練耳》、《音樂產業導讀》等課程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