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成先
摘要:教育部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們積極地改變自己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據有關的研究表明,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提高學生融入課堂的積極主動性,進而達到提高小學生公民核心素養的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181
引言
小學是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有指導意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創建更為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但是新課程改革下高效課堂構建的著眼點不是單單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親身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價值,并可以靈活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完善個人人格。
一、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
當下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學方法也是亙古不變,部分小學教師抱著傳統教育的教學理念,無法接受生活化教學,習慣按照課本進行生硬教學,只注重知識灌輸,教學內容也不夠生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難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二)學習的內容很難應用實際生活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與社會環境接觸的不多,學生在課堂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機會不多,這就導致了道德與法治無法取得滿意的預期教學效果。故此,小學德育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充分的發揮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優勢,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能力,用學生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課堂知識,從而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策略
(一)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塑造學生的學習品質
在一年級下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第一單元中,關于小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本單元中,《我們愛整潔》《我不拖拉》《不做小馬虎》等課文,都對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相關的教學活動,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到生活實踐活動中來。例如,教師們可以讓小學生自己動手整理桌面、整理衣物,達到小學生講衛生的標準;讓小學生積極地按時完成作業或者其他任務安排,幫助小學生克服做事馬馬虎虎的問題……這些活動,都屬于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活動形式,教師們積極地引導小學生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可以豐富小學生的認知,提高小學生的協調性,鍛煉了小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開展小組學習,活躍氣氛
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把控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節奏,學生完全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不同學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對知識理解的深淺都不一樣。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分為幾人一組的形式,學生在組內自由地發表意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自身的不足,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鑒,培養協作精神和集體精神。在分組時教師注意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有機分配,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又可以真正有所收獲。在教學《我的好習慣》時,教師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自由討論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當一個學生在表述的時候,組內其他學生注意聆聽,并認真做好記錄。每個人表述完成后,其他學生要對表述的“好習慣”進行評價。最后匯總組內所討論過的“好習慣”,每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教師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肯定和激勵,整個教學氣氛十分活躍。
(三)模擬安全問題場景
從知識的掌握到運用,從理論轉化為實踐,它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如果能虛擬一個環境讓學生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那么對學生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安全問題時進行自我保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必要的知識后,還要注意檢驗學生是否已經具備將知識真正應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一課時,為了保證學生的消費安全,讓學生在心中樹立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識,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進行模擬,找出幾個學生,將學生分別設定為消費者、路人、奸商、警察等角色,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場景模擬,讓“奸商”對“消費者”進行欺騙,“消費者”要找出這個過程中的問題,如果“消費者”被成功欺騙,再由“路人”報警,最后由“警察”模擬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這個模擬,教師在教會學生如何安全消費時,又教導學生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警惕,加強防范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運用法律武器安全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培養小學生的公共意識
在一些公共場所中,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們在將實踐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中時,可以適當在一些公共場所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增強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中對《這些是大家的》《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等教材課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師們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時,在路過一些公共場所的時候,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導小學生輕聲細語地走過公共場所,不亂扔垃圾,自覺地維護公共場所的設備。教師們在日常的教學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給學生一些實際的獎勵,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學生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當中來。教師們通過這些將道德與法治實踐性的例子,更好地提高了自身課堂授課的效率,在將實踐性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當中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化進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們應該積極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改革,增加生活化教學內容,加強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組織生活化社會實踐,來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景曉麗.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J].吉林教育,2019(48):17.
[2]郭越.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活動技巧[J].新課程導學,2019(36):96+98.
[3]徐沛娟.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科幻畫報,2019(12):88.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田橫海爾希望小學 山東青島 26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