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摘要:隨著國家的逐漸重視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開始有了新了方向。教育影響人們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和道德品質。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人格健全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就不利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觀,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未來成長,更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和學生都應當重視起來。該課程內容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和學生的聯系是十分緊密。因此,教學的生活化能夠使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課堂更加生動和輕松。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262
處于小學的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還不夠全面和成熟,不論是理解能力還是學習能力都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所以,教師們在進行教學工作時,要結合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所帶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根據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教師應當將枯燥的知識生活化,并根據“學生、經驗、活動”為中心的觀念,站在學生的角度,將理論知識結合自身生活,展開教學工作,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優化學習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研究,以供大家參考。
一、為生活化教學進行鋪墊
生活化的教學需要生活化的交流。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日常的交流,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意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是獨特的、發展的、具有個體獨立意義的人。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明白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反思,發現不足,并不滿足于自身現狀,不斷發展自我。在教學中出現錯誤時,并不為此而感到羞恥,而是勇敢地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并及時改正。這體現了師生間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平等且良好的教學關系。在師生的互動中,教師和學生相互加強對彼此的了解,增進師生情誼,為生活化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1]。
二、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生活化
教學的生活化包括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開展之前,要和同學們一起制定學習目標,給予學生思考方向。另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們積極投身于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靠老師對學生的講述和課本上的內容是達不到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并將生活中的所得到的經驗融入課堂中去。
(一)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教學目標明確總體教學方向。但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利心理,即學習只是為了學生得到一個良好的成績。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是更加輕松和有趣,教學目標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達到這一目標,可以多角度的進行思考,探尋合適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學會寬容》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思考“寬容”一詞的內涵,生活中和父母或同學相處時出現了矛盾,學生自己是怎么去做的,是否有做到寬容待人。在開始上課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和學生共同分析所回答內容的正確性和存在的問題。最后由教師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和補充。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現階段教學內容多數僅僅來自于課本,枯燥且單一。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上,教師要將所教授的內容同生活結合在一起。如在學習《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例舉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知識,例如交通規則的“紅燈停綠燈行”;未經允許不能隨意拿走其他人的物品;在撿到不屬于自己的物品時應當歸還失主等等。這種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制定,和內容的學習,能夠更加有效地讓學生將生活和這門學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和了解[2]。
三、教學訓練的生活化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將知識的教授局限在課堂,應該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在《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節課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口頭說明人類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傷害,而且更應該帶領學生,用實際行動去彌補人類的對自然的傷害,如帶領學生撿垃圾,義務植樹等等。此外,平時的練習題和應用題不能只是單純羅列書本中的理論性原句讓學生進行答題,而是應該結合生現實生活情景,有針對性的出題。因為學習知識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有所成長。另外,教師不能包攬學生的一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實踐學習,教師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指導和點播。同時,鼓勵和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去積極探索生活的奧妙,并將其運用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讓學生自身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論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不僅僅是一門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課程,而且更是健全學生人格和提高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重要工具。教師作為知識的重要傳播者,想要達到促進學生朝正確方向發展的目的,其中有效的教學手段就包括將課程與生活有機結合。將生活融入課堂,實現抽象知識具體化的,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增強學生對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管梅英.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情感讀本,2019:18-18.
[2]劉冬梅.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9:25.
新疆伊犁州霍城縣江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