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
【摘? ?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聲樂教學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革,通過教學場景的營造,在線教學的實現,互動交流的加深,教學質量也得到提高。因此,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有助于充實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善于搜集豐富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打造互動交流平臺,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新媒體環境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藝術修養。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聲樂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10
新媒體視域下,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文化藝術創作不斷呈現新的成果。聲樂作為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位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需積極為社會培養聲樂人才,借勢新媒體力量,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新媒體對高校聲樂教學環境的改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走進課堂,并帶來聲樂教學環境的變革。與傳統教學環境相比,新媒體背景下的聲樂教學能夠集數字化與網絡化于一體,為學生創造更加生動逼真和便捷的學習環境[1]。
第一,教學場景的營造。傳統聲樂教學中,教師對作品的講解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文字和圖片,教師的講述是學生領會精神實質的主要途徑。對于作品中所描繪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境則需要學生更多地進行想象,所以可能會產生理解上的斷層。而新媒體視域下,包括時代背景、人物生活軌跡、聲樂表達等素材都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出來,從而為學生帶來更直觀的畫面。這種教學場景的營造既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作品的解讀更加生動傳神。
第二,在線教學的實現。進入高校學習后,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往聲樂教學需要遵循既定的課堂和課程時段,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學習領會聲樂作品,開展歌唱練習。而新媒體視域下,在線課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聲樂知識、技能的學習以及技藝的磨練不僅要通過課堂實現,更離不開持續的吸收和練習。在線課程的優勢在于打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符合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隨時便于學生傾聽授課,反復研究和思考。
第三,互動交流的加深。聲樂藝術表達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即使是對同一部聲樂作品的分析和演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和內心感受,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二度創作。所以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需要通過廣泛的互動交流,彼此學習,獲得啟發。新媒體環境恰恰為師生提供了互動交流的空間,無論是個人藝術見解的表達,還是對歌唱演練的討論以及藝術成果的分享,都可以借助互動平臺實現,將聲樂藝術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
新媒體帶來高校聲樂教學環境的改變,也為教學改革與創新奠定了基礎。聲樂教學改革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品鑒與歌唱,還要讓學生全面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和應用方法,增強藝術創造力,所以教學創新不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第一,充實教學內容。聲樂教學具有藝術性和抽象性相結合的特點,聲樂發聲相對抽象,一些表達訴求不易把握,因而在傳統教學中難免存在學生缺乏深刻的理解力,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比如對一部聲樂作品的演練,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按照經典的歌唱范本進行練習。其局限性在于學生思維上不夠開闊,缺少對不同演繹的對比和反思。特別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面對新的國際環境,高校聲樂教學也應當適應國際化潮流,讓學生領略世界范圍內的聲樂藝術,形成開闊的思維,并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二度創作。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借助新媒體努力充實現有的教學內容[2]。
第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不僅是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和欣賞,也是進行歌唱表達的前提和基礎。在聲樂作品中引導學生審美情趣,提升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行為塑造至關重要。學生只有深入理解聲樂作品的創作意境,對作者的內心感同身受,才能領會其中的藝術之美,并在歌唱中加以呈現。尤其是當代聲樂藝術創作,更要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訴求,增強審美意識有助于學生把握演繹需求。所以新媒體視域下的教學改革尤為必要,教師需要運用新媒體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將聲樂歌唱與審美有機結合,實現更具生命力和時代性的二度創作。
第三,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帶有一定的固化特征,練習的過程相對單一,學生的個性化體現不足。而且近年來高校聲樂專業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單純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設備設施、場所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而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拘一格,社會范圍內對聲樂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將新媒體應用于教學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借助新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發展的平臺,用更為科學的方式培養聲樂人才[3]。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方向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聲樂教學應當積極嘗試新的路徑,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搜集豐富的教學素材,創設教學情境,打造互動交流平臺,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從而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第一,搜集豐富的教學素材。新媒體環境下的聲樂教學是將現代聲樂課堂與電子網絡信息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聲樂理論知識,練習歌唱曲目,離不開相關素材的啟發和指導。而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吸收更多的聲樂藝術素材,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如《黃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作品的歌唱,歌劇《圖蘭朵》《茶花女》等作品的欣賞,背景素材在作品解讀中不可或缺。教師在作品講解中要融合更多的素材資料,還原創作背景,形成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作品解讀,包括很多稀缺曲目和資料,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教學實際,創建素材庫,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
第二,創設教學情境。聲樂歌唱是對作品賞析、理解并轉化為二度創作的過程,學生只有充分融入作品的意境,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迸發藝術情感,將技術與藝術統一起來。所以教師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善于為學生營造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進入情境,用心體會和練習。如《茉莉花》《月光下的鳳尾竹》《南泥灣》帶有鮮明的地域民族風格,教師可搜集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相關聲樂藝術作品,勾勒出風格意境,讓學生深刻體會。經過教學情境的感染,對于原先不夠熟悉的地域環境、民族風情,學生也更容易理解。
第三,打造互動交流平臺。聲樂藝術強調思維的碰撞與交流,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各不相同,而且學生自身也有其擅長的技藝,所以教師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環節,通過打造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教師可借助微信平臺,提出互動討論話題,收集學生的意見建議,讓其各抒己見,學生也能從中認識自己在歌唱中的優勢和不足。此外隨著微課程的應用,教師可根據不同章節的聲樂教學要求,制作豐富的微課程,用有限的時間集中對某一主題進行講解,為學生剪輯國內外各種聲樂賽事、音樂會實況及聲樂講座的精彩片段,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4]。
第四,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高校聲樂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歌唱技藝,走上舞臺將歌唱進行傳遞,或是從事聲樂創作,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藝術貢獻。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發展的機會,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不斷積淀藝術素養,展現自身的藝術風格。比如教師可策劃聲樂比賽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嘗試舞臺表演,積累表演經驗;帶領學生參加藝術講座,汲取藝術精華。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的聲音特點和水平程度進行分類、分層教學,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持續提升藝術表現力。
四、結束語
傳統聲樂教學普遍依托于教師的言傳身教,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教學改革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在新媒體的幫助下搜集豐富的教學素材,營造栩栩如生的教學意境,開闊學生的藝術思維,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演繹聲樂作品。而且新媒體視域下,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占據更突出的位置。因此,高校聲樂教師要努力開展教學研究與創新工作,運用新媒體打造藝術課堂,啟迪學生的藝術思維,使學生成長為新一代的聲樂人才。
參考文獻
[1]汪效華.聲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評《高校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J].林產工業,2021,58(01):109.
[2]尹麗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優化思路初探[J].中國文藝家,2020(02):131.
[3]宋佳.基于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聲樂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9,39(16):187+198.
[4]德吉措.新媒體下大學聲樂教學改革的研究[J].黃河之聲,2018(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