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梅
摘 要:為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界也在積極創新變革,依據社會對人才要求,相關教育部門將思維品質的培養列為重要的教育方向。英語科目是重要的學科組成部分,在英語閱讀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實現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本文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與反思做出簡要探析。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維品質;重要性;教學反思
思維品質是每個個體針對于不同事物的差異性判斷,英語思維習慣與漢語的思維習慣是完全不同的,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并建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英語學習質量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
時代在發展,教學理念也在轉變,教師不能因循守舊,要走在教學時代的前沿,高中英語教師一定要對教學模式具有清晰的認知,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豐富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一)培養英語思維品質拓展學生英語思維寬度
現代教育應該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學生在英語科目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拘泥于對書本上有限的單詞或者句子的死記硬背,而是加大對語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對英語語言規律的適應能力,從不同角度去剖析英語文章的內容,多元化的學習文化課程,尤其是培養英語思維品質和英語語言素養。使學生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不斷增強自身的英語學科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英語閱讀課堂應該是學生通過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深度學習及文章解析思考的過程,逐步掌握英語學科的內涵及重點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思維能力進行完善,將原本抽象的英語單詞或者句子通過情景化、模擬化的方式完成理解和解決,并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能夠拓展英語思維的寬度,保證學生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提升,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培養英語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英語創造思維
新課改下提倡英語教學要全面綜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學生的考試成績,應試化的教學無法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語言學習的核心和精髓。高中生面臨著嚴峻的升學壓力,教師對考試成績更是格外看重,因此傳統上課模式就是以老師為課堂的教學核心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學生只是教學活動的“觀眾”和“旁聽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如同流水線上的機器一樣的記憶語法和單詞,寫英語作文就像背誦課文一樣。這樣的英語教學無法讓學生提升英語素養,只能是單一的重復著教材內容。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英語學習產生抵抗情緒,認為英語課堂枯燥無味,英語學習只能靠死記硬背,英語的學習將會進入一個錯誤的“死胡同”。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教學模式具有清晰的認知,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創新和實踐,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豐富英語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通過閱讀學習欲望的激發帶動學生主動去探尋英語的語言奧秘,提高學生的英語創造思維。
(三)培養英語思維品質加強學生的英語思維深度
培養英語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教學方向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發揮自身想象力構建英語思維路徑圖,以地圖構建為基礎,利用發散性思維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并通過可視化方式推想其中的聯想性。思維的擴散可以看作是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建設,教師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系到一起,并利用線條和圓圈的方式建立每一模塊之間的關系,利用關鍵詞的設定、圖像的繪制等方法形成相關的基礎信息。利用思維擴散的學習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欲望,加深學習印象,提高閱讀質量。英語閱讀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英語應用能力,思維擴散正是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力武器。培養英語思維品質可以改變英文單詞在大腦記憶中的顏色,提升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寬度,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切實的提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在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引導其積極進行情感的投入,通過自身學習興趣的提升及學習目的的清晰,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攻克,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并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直面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升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深度學習的學習任務。
(一)加強教學針對性
英語閱讀課堂上的教學模式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踴躍參與其中,目前教師對學生普遍采取類似的教學方式,缺乏對不同孩子的針對性教學方法。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思想、智力都各不相同,采取一概而論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容易造成學生不適應課堂,學習很努力卻學不會,不同學生的學習傾向不同,采用適合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最重要手段。課堂互動教學的應用可以改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授課中的關系,將教學主體變成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通過與教學的交流溝通在大腦中形成對所學知識的大概輪廓,從中尋找到疑點難點,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習質量。同時在師生之間不斷的交流溝通中可以讓教師更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和學習進度為學生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閱讀中遇到句子“Howmucharethesepants”時,以讓學生結合真實情景,用英語語言進行“Shopping”的主題,向學生提出英語閱讀學習問題,使學生深入探究學習其中學科素養與英語知識。先讓學生提出“How to ask the price of goods?”,在向學生提出“How to say the words of different clothes in the text in English?”,再向學生提出“How to thank others for correctly talking about shopping?”。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問題,使學生不斷深入到英語課文學習中,并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與思維品質。
(二)創新課堂設計
對于閱讀課堂來說,教學設計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學生通往知識要點的大門。不少高中教師在設計閱讀課程時缺少創新,經常反復使用一種固定模式,學生對閱讀英文的興趣不高。有些教學的設計方向與教學目標不符,影響教學質量。教師在設計英語閱讀教學內容的時候應注重提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學生在課主動去做好預習準備,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充分結合,引導學生向學習目標的方向去努力。舉例來說,信息化教學已經走入各大校園。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電腦和手機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英語軟件。英語軟件可以提供單詞詞庫的便捷查詢,句子的日常應用和標準的口語發音。英語需要學生對單詞或者語法的應用需要反復的推敲,英語軟件與高中英語課堂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實效性。我國當前英語軟件的設計開發已經非常全面和專業,英語軟件中包含的內容和功能十分的豐富。教師應該充分學習掌握英語軟件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比如在“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的閱讀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情境模擬軟件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對話情境,讓自己和學生分別扮演對話中人物,適時地拓展對話的范圍,引導學生加入更多的日常對話,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軟件技術可以模擬出真實的校園、馬路、電影院等場景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受也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過程中的沉浸感。
三、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
(一)將英語作為課堂教學“溝通語言”,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將英語作為課堂教學的“溝通語言”,采用全英文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始終處于英語環境中,學生在課堂上所進行的任何活動都是基于英語環境下展開的,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促使學生加強對英語環境的適應能力,并逐漸讓學生形成英語思維能力,使英語成為學生的思考工具,而不僅僅只是學習內容。只有使學生適應以英語作為“溝通語言”,才能使英語真正從“被學習對象”轉為“助學工具”,長此以往,便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與英語應用能力提升。
(二)以頭腦風暴激發學生思維靈敏度
所謂“頭腦風暴”即指代學生群體圍繞某個中心話題展開相關性語言輸出,并展示與特定話題具有一定相關性的語言,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相同主題下的話題延伸。同時“頭腦風暴”具有聚集性特點,它能夠使群體的語言集中于特定話題,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發散性,因此“頭腦風暴”具有多角度、多層次以及多維度的頭飾,能夠在實踐中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思維活躍性,對于豐富學生的英語積累,培養英語素養具有重要促進性意義。比如教師在進行“network”相關內容教學時,就可以通過“頭腦風暴”讓學生聯想所有與“network”相關的信息,再輔以大量詞匯輸出,便能夠有助于促進學生英語思維靈敏度提升。
(三)通過語篇分析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邏輯是語言的根本,同時也是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能力。而通過語篇分析與解讀英語知識技能,是英語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同時閱讀教學中的語篇不僅具有內在形式存在的邏輯,也有內容方面的邏輯。因此教師用過語篇分析,便能夠使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促進自身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且語篇的邏輯性具有銜接與連貫兩種類型,而銜接注重語篇形式的前后信息關聯性,而連貫則注重語篇內容前后呼應。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語篇,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更加深入了解文章,也能使學生明確英語詞匯與語句在特定語境下所體現的準確含義,促進了學生英語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結束語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創新是教育進步的源泉。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加強課堂設計能力,融合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鍛煉全方位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李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學周刊,2020,(3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