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向陽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活動,通過藝術教育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對于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鋼琴作為重要的音樂器材,在音樂藝術教育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鋼琴雖然是西方樂器,但是在我國也有著較久的發展歷史,并逐漸和中國的音樂藝術相融合,呈現出中西音樂交融的狀態。本篇文章圍繞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論述,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現狀,隨后則是探討了中國鋼琴作品對于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意義,以此供相關高校和教師參考。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高校鋼琴教學;意義分析
引言:
我國在藝術領域方面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并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文化,鋼琴雖然屬于西方樂器范疇。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應該加強中國鋼琴作品方面的教學力度,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并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切實推動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而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鋼琴教學活動中要對中國鋼琴作品教學引起高度的重視,切實解決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認識到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現狀并不樂觀,在教學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校所開展的中國鋼琴教學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缺乏主體性,未能根據本國的教學環境以及我國的音樂藝術表達形式形成本國獨特的音樂教學模式\而這些學生并不具備鋼琴方面的基礎知識,但是按照西方的鋼琴教學模式,教師會直接開展哈農或者是車爾尼等課程的教學活動,此時學生的學習難度比較大,會逐漸對鋼琴學習產生排斥感。其次,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當中所引進的中國鋼琴作品類型比較單一。鋼琴在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并且誕生了許多的中國鋼琴作品,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鋼琴的作品類型還比較單一,大部分的鋼琴作品都是由中國民間樂器所改編而來的一。除此之外,高校在開展中國鋼琴作品教學時缺乏音樂民族意識方面的教學工作,缺乏中國文化方面的傳輸,導致中國鋼琴作品學習只停留在樂器理論層面,鋼琴教學缺乏內涵[1] 。
二、中國鋼琴作品對高校鋼琴教學所產生的重要意義
(一)從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
我國有著近5000年來的發展歷史,在這期間誕生了諸多的藝術以及文化,并且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精神,而這些在當前時代也應得到傳承和弘揚。大部分中國鋼琴作品都是由我國民間藝術所改編而來的,因此,在作品當中深刻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以及藝術活動,例如,我國的十大名曲《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或者是《半關秋月》等樂曲,都通過鋼琴樂曲進行了改編,西方樂器和中國樂曲結合之后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可以表達出中國樂曲當中創作者所描繪的藝術形象或者是對應的藝術境界,通過讓學生學習這些中國鋼琴作品,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藝術視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進而對我國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和弘揚[2] 。
(二)從中國鋼琴作品創新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
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當中引入中國鋼琴作品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對我國的鋼琴作品進行有效的創新,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高校鋼琴教學活動是系統性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教學有關西方的鋼琴創作思維,而這些創作思維對于中國鋼琴的作品創造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對于中國鋼琴作品創新能夠產生積極的推動。例如趙曉生在創作《太極》這一首樂曲的時候就充分借鑒了現代鋼琴的創造法,充分表現出該樂器當中所體現出的太極意境,進一步提升了樂器的感染力,傳遞出來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內涵。
(三)從民族精神培養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
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當中引入中國鋼琴作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南海小哨兵》、《解放區的天》、《洪湖赤衛隊》等,這些都是我國優秀的民族鋼琴作品,在這些作品當中都深刻的傳遞出了愛國主義精神,學生在學習和演奏過程當中可以對中國鋼琴作品產生新的認識,并激發自身的愛國主義意識[3] 。
(四)從學生演奏績效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
要想提高鋼琴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那么學生必須要有著較強的演奏績效,而這種演奏績效能力是需要通過長期訓練才能夠達到的琴演奏技巧。中國鋼琴作品和西方鋼琴作品相比,是有一定差異的,不管是在調試還是在執法上都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將兩種作品結合起來教學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鋼琴演奏體系,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演奏技巧,把握更多的演奏意境和演奏神韻,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鋼琴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五)從學生音樂樂感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
良好的音樂樂感可以提升學生的演奏質量,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當中引入中國鋼琴作品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樂感。中國鋼琴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達,作品內容大部分都取材于實踐生活,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因此,例如,《十面埋伏》這一首中國鋼琴曲就取材于《史記》一書當中的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學生在學習和研究這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就會聯想到對應的歷史情景,構建出對應的畫面,進而演奏出這首樂曲所需要的意境,在潛移默化當中提升自身的樂感[4] 。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碰撞已經是常態,高校在開展鋼琴音樂教學活動中,應該將西方鋼琴教學和中國鋼琴作品有效地融合起來,對學生展開全面的鋼琴教育,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鋼琴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瑩瑩. 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9, 000(001):246.
[2] 許珺. 如何發揮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J]. 中國文藝家, 2019, 000(008):P.135-138.
[3] 吳明銘[1]. 淺析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J].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 000(005):4-5.
[4] 高溪苑. 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北方音樂, 2019, 039(021):224-225.
四川省綿陽市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