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領域歧視性的觀念和行為還時有出現,這種錯誤的觀念和做法,是與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要求發展背道而馳的。糾正就業中身份歧視的錯誤做法,應該全社會共同努力綜合施策才能收到成效。
關鍵詞:就業;身份歧視;舉隅
就業中的歧視還有一定的市場,筆者對此加以粗淺的剖析,以就教于方家。
就業歧視的表現之一,是在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中,招聘往往只對內不對外,只招收內部職工子女,其他人員一概拒之門外。其實,早在1986年10月1日起國家就在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必須實行勞動合同制,廢止子女頂替等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而企業招聘偏向內部員工,正是對其他就業者的不公平。
在就業領域身份歧表現另一個是地域性歧視,就是以有權利的選擇者按照被選擇者與自己出生或學習工作過的地方的地緣的遠近來決定親疏和決定最終用人的取舍。正如多年前很流行的一首歌里唱的:“親不親啊故鄉的人;美不美啊,家鄉的水。”以“家鄉”人拒絕“他鄉”人,地緣的遠近成了標準;這與“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等,以血緣的有無成了用人的裁量是一樣的落伍的封閉意識在作怪。這樣的就業用人取舍,對他鄉人顯然是歧視和不公平的。
就業領域的身份歧視還有最典型的表現,那就是對女性的歧視。2019年2月2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印發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擬定招聘計劃、發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員過程中,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雖然國家做出了這樣的要求,但現實中就業領域的性別歧視還是大量存在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力求實現保障婦女平等享有勞動權利,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中國將努力實現婦女占從業人員比例保持在40%以上,;技能勞動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的女性比例達到35%。仔細讀這份文件中的用語“努力實現”,那就是說還沒有實現,只是一個目標而已;“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的女性比例達到35%”,那也就說女性還只占這一從業領域的1/3多一點。如果我們把這里的數據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問題。2018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數量為139538萬人,男性人口7135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51.13%;女性人口6818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48.86%。從數據可以看出,占人口接近49%的女性,卻占從業人口不到40%。女性不僅在就業數量上不如男性,而且從就業的質量與男性比較起來整體就業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一是據相關數據統計,女性擔任領導管理崗位工作的只占總數1%左右;二是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女性在其中所占數量和比例不斷上升,但多數女性從事的是餐飲行業的服務員、家政行業的保姆、銷售行業的銷售員、物業領域的清掃員或小區的保安員等技術含量不高、薪酬待遇相對較低、流動性和職業不穩定性較大的工作;三是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決定,她們在職業歷程中絕大多數要經歷結婚懷孕、生子哺育幼兒的過程,所承擔的社會化勞動比男性要多得多,但女性一旦因結婚生子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職業轉移的難度就非常大。
就業中身份歧視的還有一個表現,就是對某一或某些就業者所學專業的諸多附加條件的限制。某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中,過分強調應聘者的專業出身。專業成為進入某一工作的“敲門磚”,如果沒有這塊磚是連門都進不去的。但是,梳理一下就業創業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恰恰與此形成了悖論。馬云就曾講到一個他的有趣的發現:有一個概率,好像70%的成功人士,做的工作和他大學學的東西都不一樣,就是很多很成功的人他大學學的專業,出來以后都不是這個東西。其實,就業領域過分強調專業限制,實質上是傳統農業社會落伍觀念的表現。現代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更注重強調的是終身學習能力。一個人能否勝任某一工作往往并不取決于其是否專業出身,而是取決于是否具備學習能力。
消除就業領域的身份歧視,需要我們積極倡導平等包容的文明思想觀念,使全體社會把就業中的身份歧視徹底拋棄。具體實踐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就業主體層面,需要被歧視者樹立自立自強意識。無論是地域歧視還是性別歧視,被歧視者要自強自立,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素質和技能。被歧視者之所以被歧視,也確實有因為傳統觀念、文化素養、技術技能等方面相較于強者的明顯弱項。只有正視自身的短板和弱項,采取切實的行動來提高自身素養和能力,才能被他人和社會認可
二是社會層面,需要整個社會以包容的態度、開放的胸懷摒棄身份歧視這種與社會進步相悖的意識和行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自由、平等,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就必須要克服傳統的、封閉的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等級制等觀念,各企業和事業單位在聘用人員時候能自覺遵循無歧視原則,營造無歧視的文明進步的社會氛圍。
三是國家政府層面,各級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出臺自己管轄區域內平等就業的政策措施,并能在制定政策方面向一些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傾斜。更需要國家在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方面,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加強法律法規執行的監管督查,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減少和避免就業中的身份歧視。只要全我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一個沒有就業歧視、文明進步的就業時代就會到來。
作者簡介:李岸(1985.4-),大慶人,女,大慶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職業教育和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