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項重要且偉大的戰略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社會穩定發展以及經濟的良好改革,一定程度上還能促進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立自強意識的增強。本文從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入手,深入探討了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措施,以期推動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維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夯實基礎。
關鍵詞: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022-02
身處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從我國現階段的民族發展情況來看,雖然各民族與地區之間都朝著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文明的方向發展,但實際上仍有一些影響民族團結的因素存在。新時期背景下,必須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加強民族團結,因為這關乎整個國家的命運與前途 [1]。
一、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一)民族團結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的快速發展,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以及學習的機會增加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各民族有著各自的民族特色,并且存在經濟、文化上的差異,且這種差異將長期存在。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極強民族凝聚力的國家。中華文化五千年,縱觀全世界,華夏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且得以傳承的文明,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國獨特的文明與強大的凝聚力;而民族團結則是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所在,民族團結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普遍認為,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以及軍事實力才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沒有民族團結,那么就算是有再強的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以及軍事實力,始終都存在缺失。新時期,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效提升綜合國力,必須注重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二)民族團結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國家安定太平的重要保證
從古至今,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是民族和諧與社會穩定。新時期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實現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就必須堅定地反對民族分裂。民族分裂即為了破壞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制造各種分離與惡化各民族之間關系的行為與活動。它的存在會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嚴重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56個民族,人口約14億;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1億,占我國總人口的8%,且分布在全國各地。從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絕大多數位于我國西部地區以及邊疆地區。以上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些直接關系到我國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因此,我黨始終貫徹執行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旨在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與國家的長期安定 [2]。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前夕,我黨召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針對我國民族的團結進步事業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庇纱丝梢钥闯?,黨和國家對民族團結的高度重視。
二、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措施
(一)注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宣傳與堅持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不僅是我黨制定民族綱領以及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更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思想。新時代背景下,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的同時促進多民族的團結與祖國的統一,就必須貫徹執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歷史與實踐表明,在國家環境與社會民族問題日益復雜的今天,只有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才能有效解決民族之間存在的問題。
除此之外,貫徹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還能使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著名政治革命家、軍事家鄧小平同志曾明確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解決我國各民族之間存在的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民族團結問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需“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堅持并完善我黨的民族政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一直處于和平安樂的生活環境中,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與歡樂的小康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我黨貫徹執行馬克思主義,并將我國實際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制定出既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又能夠促進國家穩定發展的民族政策。新時期背景下,基于精神文明建設下的民族團結應始終如一地堅持并落實我黨制定的各項民族政策,尤其是在處理涉及少數民族關系的問題時,應切實提升相關部門以及領導的行政水平。除堅持我黨相關民族政策之外,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民族團結的加強還需要注重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新時期背景下各民族之間存在的問題 [3]。
(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愛國主義傳統的弘揚
基于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加強民族團結不僅要與維護祖國統一結合在一起,而且還需要注重愛國主義傳統的宣傳與弘揚。在日常工作中,相關部門應采用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對愛國主義進行大力宣傳,從而使其深入各族人民的心中。但也需要注意兩點 [4]:首先,在宣傳的過程中需注意重點教育內容的宣傳,應關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革命傳統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團結等;其次,需要注意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宣傳。我國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現已經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深植并成為支撐人們奔向美好未來生活的內在動力,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應傳承與發揚這種光榮傳統。
(四)始終如一、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與進步活動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民族團結與進步的活動創建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其不僅能夠很好地促進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各民族的繁榮發展與進步。想要加強新時代背景下的民族團結,相關部門必須始終如一地開展民族團結與進步活動,并注重基層的深入以及發展的持久 [5]。20世紀80年代初,中華民族的最偉大創舉就是開展了民族團結創建活動;這一活動的提出與開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與關心。在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時,相關部門與人員應注重活動計劃的實施,充分地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還應注重榜樣作用的發揮,例如可以充分運用一些優秀人物(例如模范共產黨員孔繁森)的事跡來對各民族人民進行教育,達到促進民族團結的目的。
(五)加大少數民族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力度
基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背景,民族團結的加強應注重少數民族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力度;應注重相關文化工作執行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全國人民切實地體驗到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從而有效促進各民族思想與文化的統一,為促進我國長遠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6]。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背景下發展民族團結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有效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能夠實現和諧社會主義的構建,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新時代社會背景下,應積極加強民族團結工作建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謝亞雙. 精神文明建設對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J]. 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02):209.
[2] 儀虹玲. 試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對民辦高校建設的重要意義[J]. 中外企業家,2018,10(20):194.
[3] 李洋洋. 加強青年一代的精神文明建設[J]. 企業文化(中旬刊),2018(09):5-6.
[4] 謝啟雄. 淺論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J]. 現代企業文化,2018(23):188.
[5] 王夏媛. 提高黨員修養——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J]. 山西青年,2018(20):204+206.
[6] 陳奇. 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 黨的生活(青海),2018(10):18.
(薦稿人:余江舟,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