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俊
摘要: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在混齡教育條件下,同伴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同齡的幼兒在學習、玩耍中都十分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混齡模式更利于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夠實現幼兒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并有效促進其個性發展與社會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但是現階段,還存在很多幼兒園按照傳統的年齡分班制來劃分班級,使幼兒長期處于同齡交往的階段,所以教師要處于混齡模式教育的條件下,對幼兒的同伴交往進行創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本文將對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的同伴交往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混齡模式;教育條件;同伴交往
現階段,在大部分的幼兒園中,幼兒主要是與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學和玩耍,通過長期地觀察可以發現,幼兒在同齡交往過程中十分容易發生矛盾,很難做到互幫互助和相互尊重,這是現階段幼兒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員開始研究對幼兒的交往模式進行創新,為更好地指導幼兒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許多幼兒園和教師采用了混齡同伴交往模式,以大帶小,以小學大,來促進幼兒之間更和諧地相處和交往,在這樣的條件下,更有利于幼兒彰顯個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同伴交往的現狀研究
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可以同齡編班,也可以混齡編班。”在混齡編班思想的指引下,以及來自歐美的混齡教育思想,特別是蒙臺梭利思想的影響下,多我國的幼兒教育模式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魂靈編辦已經在我國的幼兒教育中普及的十分廣泛了。另外,在我國的幼兒教育中實行混齡編班模式,也十分符合我國的國情,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獨生子女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一國情有效緩解了我國人口激增的現狀,但與此同時也爆發了許多獨生子女帶來的問題。隨著混齡編班模式的出現,有效彌補了這些問題,我國的幼兒教育人員以國外混齡編班作用、意義、可行性及組織形式研究為前提,多我國幼兒的年齡跨度、時段的適宜性及混齡班教師的教學水平、職業素養都進行了深化研究。現階段,混齡編班模式已經廣泛被國內外的幼兒教育學者所接納和認可,但是目前,我國在混齡編班中幼兒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缺乏獨立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的年齡適宜性、時段適應性、課程設置及教師的教育模式等方面,對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中幼兒同伴交往的研究成果捉襟見肘。隨著國內外學者對混齡教育模式研究的逐步深入,混齡模式教育的各個環節都受到了相關教育學者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教育學者張更立在其《幼兒異齡同伴交往的研究》中提出:“異齡同伴的這種不對稱性關系相較于同齡同伴而言,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性能力。”、“異齡同伴交往不僅對幼兒的社會認知、情感能力、社會行為有發揮性作用,并且對交往過渡和交往不足的幼兒有明顯的矯正作用。”[1]所以不難看出,在混齡模式教育的條件下,更有助于幼兒同伴的交往。
2、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研究
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經過調查和觀察發展,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異齡幼兒在一起學習、玩耍和生活的過程中會增加彼此認知沖突的機會,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會創造更多的“最近發展區”,他們通過交流和摩擦產生觀點的挑戰沖突,進而促進幼兒全面地發展, 最突出的就是在社會理解和交往方面。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會促使幼兒超過自身原有的水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這種異齡之間的社會構建,能幫助每個幼兒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地展示和發揮。另外,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逼近能夠提供公平的教育學習機會,拓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幼兒的主動交往意識,且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實現操作、交流及游戲自由,提高幼兒在幼兒教育階段的學習積極性,在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以及合作互助的同伴關系的建立過程中彰顯幼兒的個性,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夠產生以大帶小,以小學大的學習交往氛圍,發揮出集體間互幫互助的力量,在此過程中,幼兒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啟發、幫助和調整,更好地完成各項任務。所以,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也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和年齡認知,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同伴交往的方法研究
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最常見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第一,環境支持法;第二,交往疏導法;第三,交往引發法。其中在環境支持法中,因為環境是生命中的重要因素,環境既可以促進生命的發展,也可以阻礙生命的發展,在現階段,獨生子女的問題日益顯露,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要想有效改變并解決因計劃生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就要從改變獨生子女生活的環境入手,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強化幼兒的集體觀念及合群意識,弱化孤僻、單獨對幼兒產生的影響,為幼兒建立陽光、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交往疏導法及交往引發法,這要是針對幼兒的學習及生活環境,教師要在日常的幼兒管理中多采用鼓勵、表揚、嘉獎等教育方式,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制定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的方案。例如,在日常的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中,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主題互動交流活動,基于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同伴交往提供良好的交往平臺和充足的交流時間[2]。如“你在家里會幫助父母做哪些工作”,年齡偏大一點的幼兒會幫助父母洗碗、給父母洗腳等,年齡偏小的幼兒會幫助父母撿起地上的紙屑、垃圾,幫助父母關好冰箱門等,再這樣的分享過程中,年齡偏小的幼兒會在潛意識中理解自己也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幫助自己的父母,而年齡偏大的幼兒也會在潛意識中理解自己在幫助自己父母的過程中再多做一些小事,在此過程中,在保證幼兒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指導年齡偏大的兒童指導年齡偏小的幼兒在課堂中做一些刷碗的工作,增強二者之間的交流和幫助,年齡偏小的幼兒在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增強了生活技能,年齡偏大的幼兒在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更懂得了責任,這樣的模式有效促進了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的有效落實,更能促進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同伴交往是幼兒步入社會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在幼兒發展中及社會適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現階段混齡模式教育的出現,十分符合我國幼兒教育的國情,對促進幼兒的同伴交往,促進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更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幼兒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對混齡模式教育條件下幼兒的同伴交往的重視[3],對其內容、模式進行深入地研究,制定科學有效地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幫助幼兒在幼兒教育階段就建立良好的早期同伴交往關系,為日后更順利地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燕貞. 混齡角色游戲中幼兒同伴交往的特點及其重要性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21):P.47-48.
[2] 徐梅玉. 幼兒教育中混齡交往的重要性與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9, 000(028):P.1-1.
[3] 李亞秋. 幼兒園混齡班與同齡班特點比較與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041(00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