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兵
摘要:提高初中生的史料研讀能力對歷史學科的整體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以利用歷史教材中的注釋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史料研讀素養為例。立足相關概念,對注釋類型進行簡要歸納,從教師、學生層面入手,梳理提升初中生史料研讀素養的重要意義,并呈現有效路徑:善用注釋多元化,指引史料研讀落實;善用渠道多樣化,優化史料研讀效果;善用反饋實時化,夯實史料研讀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材注釋;學科核心素養;史料研讀
教材注釋,為歷史教學效果的展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學會善用教材注釋,將知識遷移型、深入理解型、難點突破型等不同類型的注釋用于課堂教學,將歷史教材注釋應用與初中生史料研讀素養提升相契合,增強學生史料信息提取能力。
一、初中歷史材料研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結合初中歷史課程的教育特點,在實際的材料閱讀指導中,教師通過文史融合方法的運用,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受到以往教育思想的限制,實際課程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教師過于關注成績,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進行單一的背誦。長期在這種學習背景下,學生會降低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出現偏差,無法實現歷史素養培養的目的。
(二)史料選擇取向的問題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影響文史融合的因素包括:第一,原始文字的史料引用得較少。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文字史料的數量低于圖片史料的使用,雖然在圖片史料使用中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傳達內容,但是,由于資料內容較少,因此影響學生對文字史料的理解能力。
二、相關概念與注釋類型
(一)知識遷移型注釋
知識遷移型注釋主要依托歷史課本中的注釋內容,在起到知識佐證效果的同時,也能夠實現不同朝代、不同領域,或其他知識的有序遷移,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相關知識內容。比如,“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教材利用注釋對提到的“南明”進行解釋說明。這里的注釋就屬于知識遷移型注釋,讓學生在學習清朝這一朝代的政權特點時,還能對“南明”這一概念進行知識上的了解。
(二)深入理解型注釋
深入理解型注釋的作用在于,借助注釋形式,對歷史教材某一知識點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拓展知識面,了解課本以外的史料內容。比如,“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教材針對“拉丁美洲絕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下”進行相關注釋,深入解釋拉丁美洲哪些地區處于西班牙統治之下,哪些則屬于葡萄牙統治。這一注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初中學生深入了解上述知識點內容,加深學習印象。
(三)難點突破型注釋
難點突破型注釋,就歷史教材某一知識難點,通過注釋以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方式予以展現,使得原本的知識難點經由注釋的簡要說明得到明確化解,從而實現學生認知上的重點突破。比如,“五四運動”,編者在總結五四運動意義這一內容時,專門利用注釋的形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解釋說明。精確的解釋,可以讓初中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相關內容,實現知識難點的集中突破,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利用注釋提升史料研讀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教師層面
歷史教師巧妙利用教材注釋,尤其對知識遷移型注釋進行延伸性講解,將前后不同章節,甚至不同學期的知識點串聯,使得教師在更容易將已有知識關聯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起到聯系新舊知識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層面
初中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歷史教材中的注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使得注釋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增加了學習資源。而教師應用教材注釋逐步提升學生史料研讀素養,能夠讓學生借助對注釋的探索應用,培養他們從注釋中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史料研讀素養在教材注釋助力下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利用注釋提高史料研讀能力的策略
(一)善用注釋多元化,指引史料研讀落實
歷史教師需要利用多種類型的教材注釋,潛移默化地使得初中學生養成重視證據的歷史學習意識,并借助已有注釋內容汲取有用信息,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史料研讀素養的落實。首先,依托知識遷移型注釋,歷史教師積極聯系新舊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注釋理解溫故而知新,從注釋中汲取舊有知識。其次,依托深入理解型注釋,引領學生深刻探討課本知識點,通過這一類型教材注釋獲取有用的信息。再次,依托難點突破型注釋,歷史教師通過對注釋的講解,引起學生對注釋作用的關注,進而增強其信息提取能力。
(二)善用渠道多樣化,優化學生研讀興趣
歷史教師可以結合注釋內容,豐富表現渠道,將相關歷史圖片、紀錄片視頻等引入課堂教學,佐證相關教材注釋,使得學生多渠道了解注釋中蘊含的史料信息,進而幫助學生生成正確的歷史學習認識。其次,歷史教師還可以利用翻轉課堂、活動探究等方式,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新穎性,幫助學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優化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基礎,將注釋應用、渠道多元、自主學習融合,為學生增強史料研讀素養提供保障。
(三)善用反饋實時化,夯實史料研讀基礎
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利用歷史教材注釋提升初中生史料研讀素養的過程中,需要善用學生學習反饋的實時化,架構“邊教學、邊學習、邊反饋、邊調整”的教學思路,積極夯實史料研讀素養提升的實施基礎。具體措施表現如下:首先,歷史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利用教材注釋開展知識點學習的過程進行集中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對教材注釋與相關知識內容關聯度的理解,不同渠道下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掌握程度,進而在后續的教學中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與思考,提升初中學生注釋接受效果,逐步增強他們的史料研讀素養,營造更加科學的課堂學習氛圍。
五、結束語
歷史教材注釋,為歷史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史料佐證、延伸教學思路,發揮著不容忽視的輔助作用。教材注釋的價值不僅在于佐證教材觀點、豐滿教學內容,更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于此,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教材注釋應用與史料研讀素養的緊密聯系,從而起到優化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史料提取能力,提升學生歷史學科認知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曉萌.初中歷史主題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J].才智,2020(15):83.
[2]袁錦蘭.“一花一世界,一圖一歷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圖像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2020(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