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社會活動均面臨法律風險,出版工作也不例外。本文充分結合編輯業務,簡述編輯業務中可能出現的侵權法律風險,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旨在更好地維護出版社編輯的自身權益,為圖書出版工作的順利開展貢獻自身的力量,為更多同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出版社編輯業務;法律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213-02
一、前言
出版社編輯業務因其性質,涉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民事法律問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出版周期的不斷縮短,出版編輯業務中的法律風險也在不斷提高。出版社編輯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出現侵權行為,這些行為會給作者、讀者甚至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出版社的經濟及社會效益產生直接影響,還會給編輯個人的聲譽帶來影響。出版社編輯作為出版項目的具體策劃人與執行人,不但要在選題策劃與編輯加工方面獨具慧眼,而且要加強對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秉承著對作者、讀者、作品、社會和自己負責的嚴謹的工作態度,加強防范編輯業務中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有效避免出版業務因為違法、違規產生糾紛事件。
二、出版社編輯業務中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法律風險
(一)侵犯作者的著作權
在編輯業務中經常會遇到抄襲現象,即將他人的作品或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從行為方式看,有原封不動地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抄襲他人作品的低級抄襲行為,也有對作品改頭換面,而對其他作品的獨創成分進行竊取的高級抄襲行為。從內容上看,既有對文字、觀點的抄襲,也有對有版權的圖片與字體的不當使用,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年出版圖書量約30萬種,年圖書總印數超70億冊,在浩瀚的圖書海洋中,編輯不可能熟悉所有的圖書,查明自身所編圖書是否屬于原創對編輯來講是個很大的挑戰,這便容易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圖片與字體的侵權在編輯業務中也非常常見,如果編輯人員對哪些圖片與字體有著作權、哪些可以免費使用不甚了解,也很容易造成侵權[1]。
(二)侵犯作者的署名權
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的權利,是作者最基本的著作權人身權利。在編輯業務中,經常發生的因署名權產生的侵權行為如下:未給作者署名,將非作者署名為作者,署名的方式(比如署真實姓名還是筆名、作者的著作方式以及署名的位置等)不符合作者要求,對多個作者的署名發生遺漏或者多個作者署名順序與作者意見不一致等。
(三)侵犯作者的發表權
發表權是向公眾披露作品的權利,包括何時發表、何地發表、以何種形式發表。編輯業務中經常發生的侵犯發表權的行為主要是未經作者同意而將其未發表的作品公之于眾。比如,編輯人員在未取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將書稿的整體或一部分提前公之于眾。又比如,某乙在未經著作權人某甲同意的情況下,將其未發表的作品拿到出版社出版,編輯人員如在此情況下出版該作品,便可能侵犯著作權人某甲的發表權。
(四)侵犯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在編輯業務中,侵犯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通常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編輯人員對書稿進行編校加工時產生的侵權。編輯人員在對書稿進行編校加工時,擅自增加、刪減、篡改文字內容,或因不認真、不負責產生大量編校錯誤,導致書稿內容扭曲了作者的原意,對作者聲譽產生了消極影響,這便侵犯了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第二,由于對作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環境不當而引起的侵權。如擅自在作品封面或內文插入本社出版的其他圖書的相關信息,以達到營銷、推廣的目的;在一部純愛小說作品中插入色情圖片等。
三、出版社編輯業務中侵犯人身權行為的法律風險
(一)侵犯名譽權
出版作品中包含貶損他人名譽的內容就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其表現方式為貶損、侮辱、誹謗。一些出版作品涉及真人真事,可作者應用的材料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或是小道消息或是道聽途說,編輯在出版時若是沒有對事件的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查,導致作品內容和事實相背離,很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二)侵犯隱私權
出版作品涉及的內容眾多,若是在其中公開私人信息與秘密,侵擾私人生活安寧則構成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這種行為在以下圖書出版中較為常見:其一,法律類書籍,書中內容選用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還是真實姓名,要充分考慮當事人通常不愿意泄露涉案隱私,所以,沒有經過當事人的許可就會形成侵權,特別是未成年人;其二,經濟類書籍,書中出現的學者、專家對熱點話題的看法、觀念、結論可能是在會議上的發言或是課堂中的講話,他們并不一定愿意在出版物中公開這些想法;其三,傳記類書籍,這類圖書通常為他人傳記,若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沒有經過傳主的同意,很容易發生侵犯隱私權的情況[2]。
(三)侵犯肖像權
我國民法對公民肖像權有明文規定,沒有經過本人的同意,嚴禁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除國家認可的公益性出版物外,其他所有以營利為目的的圖書封面或內容若沒有獲得本人授權,嚴禁使用其肖像。然而,一些編輯對此規定缺少了解,甚至毫不在意,因此,對于自身侵犯他人肖像權的行為一無所知。
四、出版社編輯業務中通常出現的其他侵權法律風險
(一)侵犯專有出版權
專有出版權屬于著作權的鄰接權,是指圖書出版單位與作者訂立合同,在預定的期限和地域內,獨占出版其作品的權利。編輯業務中經常存在由于編輯人員的疏忽而未發現某作品已被授權給其他出版社專有出版,或者惡意出版已被授權專有出版的作品,從而侵犯其他出版社專有出版權的行為。比如編輯業務中經常出現的一稿多投行為:某作者與A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授權A出版社享有其某作品中文版的專有出版權;而后,該作者又與B出版社就同一作品簽訂出版合同,授權B出版社出版該作品的中文版,如果B出版社的編輯人員未盡到審慎審核的義務而出版作品,便可能侵犯A出版社的專有出版權。
(二)構成其他機構標志權的侵犯
為了向更多讀者推介更多的圖書,相關編輯在沒有獲得其他機構授權的情況下,將其他機構的標志性文字、符號、圖案等印制在圖書封面或套盒、內頁等各個位置,也屬于侵權行為。由此可見,在進行盈利性圖書的出版活動時,未經允許擅用他人標志,未及時告知且沒有經過許可,可能造成侵權[3]。
五、出版社編輯業務中的侵權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一)認真學習與出版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實務中的侵權案例,增強法律意識
出版社相關人員需要對我國出版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對其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全面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編輯人員應當關注法律實務中出現的典型侵權案例,認真分析案件事實與法律適用,總結經驗,并在編輯實務中加強防范,盡力避免因欠缺法律知識而導致侵權行為發生。
(二)加強審查圖書稿件的獨創性
雖然已出版的圖書品種不計其數,責任編輯無法對所有圖書稿件中的所有部分實施考證核查,對稿件的獨創性進行全面、準確的確定,但剽竊行為十分嚴重的作品還是有跡可查的。在現代化背景下,網絡信息十分發達,我們可通過各種搜索工具,對作者提交的內容實施查重,利用對網絡資源的辨別,判斷作者的作品是否與已出版的同類型作品存在大篇幅重復或者雷同的現象。如存在此種情況,需及時告知作者,還應采取有效措施。同時,編輯人員應深入了解作者,對作者擅長的作品領域展開深入的分析,并與作者加強溝通交流,讓作者提高對作品獨創性的認識,還要建議作者在文中積極引用他人的創作內容,并標注參考文獻的來源,提醒作者謹慎使用自己不具有著作權且未獲取著作權人授權使用的圖片以及未經授權的特殊字體[4]。
(三)培養和提高對著作權以及專有出版權相關問題的辨識與把關能力
編輯人員應深入了解與作品相關的各權利主體、各主體間的法律關系以及各主體享有的法律權益。精準判定作品的著作權人或及時找到全權代理著作權人版權事宜的人員或機構,真正獲得著作權人的有效授權;明確作品的署名權人以及署名的方式;明確著作權人是否已將作品授權其他單位專有出版。編輯人員應認真學習著作權相關法律知識,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練就全面、準確把握著作權相關問題的“火眼金睛”,有效避免編輯業務中的侵權風險。
(四)明確作品涉及內容的真實性
一些圖書作品涉及數據、報表、法律法規、人物等各種內容,勢必要精準表述,嚴禁出現虛假成分。因此,編輯和作者應對作品內容的真實性進行明確,嚴禁對作品涉及的人物的名譽權造成侵犯。而相對應的,一些圖書作品涉及數據、人物等,若是沒有通過相關權利人的同意,嚴禁公開,應加強保密。編輯對此類圖書稿件應慎之又慎,并建議作者對相關內容進行適宜的調整或直接刪減,防止對作品涉及的特定人物的隱私權造成侵犯[5]。
六、結語
出版社編輯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侵權行為,要認真學習法律法規知識,不斷提高編輯業務水平,盡可能避免出現侵權法律風險,這樣既可以保障出版社和作者的相關利益,也可以保障自己的業務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范業婷.出版社編輯市場意識培養對策[J].科技風,2020(09):237.
[2] 楊靜.出版社編輯部門績效考核辦法淺析——圖書考核利潤算法研究[J].納稅,2020,14(07):167-168.
[3] 章可.互聯網+環境下的出版社編輯工作轉型路徑[J].傳媒論壇,2019,2(20):140-141.
[4] 張春龍.分析融媒體時代出版社編輯應具備的意識[J].國際公關,2019(03):31+33.
[5] 崔冉.“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升級[J].科技資訊,2019,17(14):217-218.
作者簡介:王倩(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