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晗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職業院校和國家相關部門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推行的一種新型合作辦學模式。主要是以企業需求為基礎,培養專業對口的技能型人才,以此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該模式發展至今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引言:
在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模式漸漸成為了職業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重要方向。這是由于受到了工作崗位性質、行業需求以及人才技能結構特點等方面的影響,促使職業院校必須深刻踐行這些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最近幾年,國家先后頒布了各種政策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進行規范和完善,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以及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視度。對此這就需要職業院校與時俱進,明確當前企業發展的實際特點和需求,不斷強化和鞏固校企合作模式優勢,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最終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具有極強綜合能力的人才。
一、校企合作下的職業教育教學現狀
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充分聯系,促進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互利共贏,但也不乏一些問題存在。例如教師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滯后、教材內容過于陳舊、雙方合作深度不足等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和崗位能力需求之間不契合
現階段,大部分企業對于職業教育的相關崗位能力定位并不高,有些甚至直接將其看作簡單的沖毒性技能型勞動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控制。從學校角度來看,由于其人才培養方案中缺少企業的直接參與,導致無法及時適應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企業發展需求,和其相聯系的課程體系就難以和職業崗位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最終出現人才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與企業期望差距過大的情況[1]。
(二)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代發展之間不契合
從職業人才的培養角度來看,其教育教學理念之中還涵蓋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具體看法以及活動執行的相關態度。從其執行情況角度來看,依然存在教學理念和時代發展之間不契合的現象,主要體現在這幾點:首先,有些教師沒有充分理解和認識新時代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要求和使命。其次,沒有深刻理解職業教育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導致教學理念過于陳舊和滯后,并未將新工藝和新規范等體現進去,導致學生普遍無法滿足嚴格的崗位需求。最后,沒有全面理解職業教育和信息化發展之間的基本關系,因此對于現階段的產業轉型和技術革命等新形勢無法有效應對,更不能以學生需求為核心進行教學改進和創新。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需求之間不契合
有些資歷較老的教師長期以來都不進行教學方式更新,未依照當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式創新。有些新入職的教師由于缺乏崗位歷練,教學能力和方式普遍沒有針對性。雖然信息化教育已經開展并落實多年,但還是有很多教師無法科學合理地應用當下比較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進行全面指導。
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點
(一)構建長效機制
優質的長效機制是促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重要保障。在校企合作中,企業與學校之間會通過相關制度、激勵措施、組織架構等建立起專門的合作機制,以推進雙方共同發展。一是始終秉持協同培養人才的基本理念。即學校應積極應用企業中真實的生產場景,不斷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利用企業文化對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進行熏陶。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主動關注企業的實際需求,以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調整[2]。企業自身需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從原先的人才應用轉為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和職業院校共同作用培養出自己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需建立起互利共贏體系。在了解雙方職責和權利的前提下,通過構建互利共贏體系,在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的同時,激發雙方合作熱情,促進合作關系穩定發展。三是建立保障機制。校企合作是一種跨界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涵蓋了企業、職業學校、行業以及政府等多個方面。在這之中物質、組織及法律等保障措施是長效機制建立的有效手段。政府在其中需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不斷鼓勵企業、組織、行業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行業則應加強校企合作指導,給其正常開展提供組織、協調和指導保障;國家則需全面厘清校企合作中雙方的職責與權利,加強法律保障,使各方的義務和權利能夠得到有效配置。
(二)建立教學平臺
首先,建立專業發展和教學資源開發的專用平臺。建立一支由企業人員、行業學者、技術人員以及專業教師組成的小組,優化互動機制。校企雙方專門針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進行重點探究,以行業和崗位需求的實際變化不斷對專業定位進行調整,同時分析其崗位所需人才的素質要求,以此制定詳細的培養方案。此外,積極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標準及教學資源,加大對各教學環節的指導與監督。
其次,建立教學創新隊伍組建平臺。以校企雙方互聘制度為基礎,企業可以聘請職業院校教師進行頂崗或者實施技術指導;院校教師可以定期到企業參觀學習,加強培訓交流[3]。另外,不斷強化專職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設計能力,積極引導其進行優質資源挖掘,通過分工協作以及混合式教學為核心落實模塊化教學。
最后,建立專門的實訓平臺。和企業之間加強聯系與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地建設各類類型的實訓實習基地,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三)完善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是一種將就業作為指導,以服務作為宗旨的教育類型,在客觀層面上注重多樣性與靈活性的人才培養。現階段,根據市場發展的具體情況,職業院校應以職業需求為核心,以實踐技能為重點,樹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融入職業道德、信息技術、人文素養、職業技能、創新實踐和專業知識等內容,同時聯合行業發展新工藝、新規范,以此推動實踐、課程與資源三方平臺的全面建設。在企業與職業場景之中,通過模擬實踐和混合式教學,建立具有自主性和創新型的教學評價體系。另外在實際培養中,還要進一步優化崗位實踐模式,依照崗位需求和培養目標,從其中找到一些典型的工作內容,建立專業化的知識體系和具體的技能結構,促使學習內容實現科學劃分。還可以通過企業培訓、工學融合等模式進行任務實踐,以此形成更具專業性和靈活性的培養模式。
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一)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當中,教師是最核心的資源之一,而構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已經成為其改革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首先,各院校應該全面落實教師在相關企業中進行實踐的具體規定,在校企合作之下建立起穩定的教師實踐平臺。其次,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共同構建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相互交流與流動的教學機制,并進一步穩固教師實踐培訓基地。然后,形成學校、企業、行業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考核機制。最后,與企業之間加強聯合,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優化激勵制度,最終建立一支持有職業技能資格證的專業教師隊伍。
(二)在校企互動下創新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學內容創收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也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優化教學質量的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落實這幾點:一方面應積極推進教師分工合作的模塊化教學發展改革。通過資源整合,實現課程內容的模塊化重組,依照課程設置建立新型的教學團隊。完善教師模塊教學規范,了解相應的組織原則,進一步優化協調溝通機制,促進備課制度改進。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在問卷調查、督導聽課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模式下及時了解教學效果,掌握教學中存在的各項問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4]。另一方面,推動互聯網+教育模式開展。以案例法、項目發、情境法等方式核心,將實踐作為主導,實現教學、實踐與學習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積極改進網絡學習平臺,促進數字化資源整合,構建新型的學習模式,最終實現智慧學習和教育的全面拓展,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三)注重適合性教材的開發
教材是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也是教學內容的基本載體,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和學習活動開展的關鍵。在這之中,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和相關企業之間加強合作,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與項目資源,和企業一起開發創新型的教材。或者根據行業與企業的實際崗位職責要求以及操作流程編制相應的手冊式教材,并以產業中各項技術與材料的發展趨勢為指導,及時進行教材更新,或者依照學生的學習情況,編制活頁式的教材。此外,可以設立專項費用,以此給教材的編寫、研究帶來資金支持;同時編制出詳細的教材更新規劃,加大培訓,最終形成極具特色的教材開放創新體系。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校企合作是一種促進產教融合和雙方共同發展的教學實踐模式。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不論是職業院校,還是相關合作企業,都應該了解其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加強創新改革。同時學校應以時代發展趨勢為核心,明確職業教育的基本走向,推動校企合作全面深化,構建長效機制,最終使該教學實踐模式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能夠充分發揮出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周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秦征,白相國,范浩陽.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J].作家天地,2020(16):99+101.
[2]呂在乾.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思考[J].求知導刊,2019(10):138-138.
[3]李欣.校企合作視域下基于職業素養養成的教學改革探究[J].內江科技,2019,v.40;No.297(08):128-129.
[4]夏宗寶,彭幸玲.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策略探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0,No.374(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