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信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感受文本所蘊涵的情感,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有效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開展有效的朗讀教學活動。基與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途徑展開了探討,希望可以有效幫助小學階段學生不斷提高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
前言: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本的內容,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休會到文本中所抒發的情感,和感悟文本的內涵。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應用先進教學技術共同教學,并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使學生深入進行朗讀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引導學生融入情感分角色朗讀
在以往的朗讀教學中,一些小學語文教師通常僅采用統一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或掌握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更好體驗對文本中的不同人物的情感,從而進一步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基與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朗讀環節,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還可以使學生在朗讀過程深度體會其中的含義。
比如,在對《青蛙賣泥塘》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準備一些青蛙、泥塘相的圖片,然后再開始教學。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互動:“有哪名同學清楚青蛙是住在哪里的呢?”學生便會紛紛舉手回答:“住在有水的池塘里。”教師再說:“是的,但有這樣一只青蛙,它不喜歡自己住的泥塘,覺得泥塘太簡陋了,想要把它掉。”同時,為學生播放青蛙和泥塘的圖片。學生便會問:“為什么呢?”教師再說:“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先讓學生統一朗讀一遍課文。當學生朗讀后,教師再說:“同學們,青蛙是樣賣泥塘的呢?”學生便會依據課文的內容回答教師:“它在泥塘邊上立了一個牌子……。”然后,教師再說:“那它的泥塘最終有沒有賣出去呢?青蛙到最后還想再去賣自己所住的泥塘嗎?”學生便會回答教師:“沒有,后來青蛙不想賣了。”教師又說:“為什么呢?”學生便會說:“因為之前是青蛙覺得泥塘太簡陋了,后來泥塘變得非常美麗,所以青蛙不想賣了。”這樣便會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深度的理解。最后,教師再對學生說:“現在,同學們來分別扮演青蛙和各種小動物,朗讀課文中的內容,好嗎?”學生聽到后,便會十分感興趣。接著,教師再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朗讀時,要將青蛙和不同小動物的對白,有感情朗讀出來,猶如處課文的環境中相同。”這樣便會令學生理解教師的要求,并有感情去朗讀不同角色的對白。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融入情感去分角色朗讀課文,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較好朗讀訓練,還可以使學生在朗讀的同時,進一步體驗到課文中抒發的情感,進而有效提高朗讀水平。
二、舉辦朗讀活動引導學生產生節奏感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朗讀課文,還需要讓學生朗讀詩歌等不同文本,才會有助于學生不斷提升朗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注重講授學生詩歌的韻律美,使學生從內心產生節奏感。并且,舉辦相應的朗讀活動,使學生得到相應的鍛煉,才會使學生在朗讀詩歌時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比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詩歌便具有一定的韻律美,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其中的內容加以了解,再指導學生去感悟詩歌中的韻律和節奏感,便會令學生恰當掌握其中的節奏,從而高效朗讀這道詩歌。開始授課前,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根據詩歌內容這樣來問學生:“同學們,為什么當有人迷路后,便會通過太陽成功辨別方向呢?”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一些學生會回答:“太陽是東升西落,通過太陽便可以找到東南西北的方向。”也會有一些學生說:“中午的時候,太陽在最南邊,地面上樹的影子正對著的便是北方。”之后,教師再說:“現在我們便來看看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較好辨別方向吧。”接下來,教師便可以有節奏去朗讀一篇詩歌,使學生充分感悟到其中的韻律美。之后,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上舉辦一個朗讀活動,讓學生分段來朗讀,并指導學生如何去掌握其中的節奏。
這樣便可以使學生邊讀邊體會詩歌的內容,并且無形中形成節奏感,從而有效提高朗讀效果。同時,教師通過舉辦朗讀活動來引導學生產生節奏感,也會令學生的思維隨著節奏同步去思考,進而使學生充分理解朗讀內容的含義,提高朗讀質量。
三、利用多媒體優化示范朗讀
培養學生有感情去朗讀,示范朗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應用現代化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去挖掘網絡上優質的朗讀資源,來作為范讀,并指導學生掌握其中的朗讀技巧,使學生領悟到如何充滿感情去朗讀文本,進而使學生完全融入到朗讀學習中。
比如,在對《雷雨》一文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前通過互聯網先下載優質的音頻。開始授課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創設一個雷雨天的情境,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教師可以這樣來創設:“夏日的晚上,夜空中忽然亮出了幾道閃電……。”之后,再為學生播放這首音頻,幫助學生充分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當音頻中朗讀的語氣有不同的變化時,教師便可以著重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輕重語氣所朗讀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帶給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并且,讓學生想象自己便處在朗讀文本的情境中。這樣便可以使學生深度領會文本中所體現的情感和內涵,并受到感染,進而提升朗讀的效果。
總結:
總之,培養朗讀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影響。同時,與學生更好學習語文知識,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也有直接聯系。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將情感有效融入到朗讀內容中,使學生受到文本的感染,并產生節奏感,進而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更好學習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張玥.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新一代,2021,25(2):159.
[2]果英英.論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朗讀能力[J].文淵(小學版),2020,(5):906.
[3]桑小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9):93,95.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甘城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75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