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鳳

【摘? ?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重視開展以“素養為本”的教學,倡導創設真實問題的化學情境,其中化學史類化學教學情景素材是化學教學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
【關鍵詞】化學史? 新課程?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10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學科。《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特別強調,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思想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學科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出發,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和今后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學科精神與社會責任”需要在長期的教學中浸潤。
有一本書——《化學之書》是美國德里克·B.羅威著、杜凱譯的一本圖文結合的化學圖書,它涵蓋了從約公元前50萬年前至今的化學史上的250個里程碑,對化學教師的教學具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重視開展以“素養為本”的教學,倡導創設真實問題的化學情境,其中化學史類化學教學情景素材是化學教學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
例一:化學史實——重溫氯的發現之旅
學生學習的各種物質并不是科學家的簡單發現,而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經過千百次的實驗和不斷地發展才形成今天的知識。有的學生抱怨化學方程式不好記憶,當把化學史完全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便不再抱怨,更多的是心懷感恩地學習,使得學科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
例二:故事傳記——侯氏制堿法的創立者,侯德榜先生
純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滌劑、造紙、紡織、石油、冶金、食品等工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2世紀我國北方取得天然堿。
18世紀,歐洲人從草木灰、鹽湖中提取堿。
1789年,法國化學家呂布蘭將食鹽和硫酸共熱,再加入煤粉和石灰石,得到碳酸鈉。
1862年,比利時化學家索爾維把鹽水氨化后吸收二氧化碳,再使其受熱分解得到純堿。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純堿無法進口,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哥倫比亞的博士學位的侯德榜先生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他不滿足索爾維的方法,把合成氨工業和氨堿法制堿工業結合起來,實現了原料中空氣、水、煤、食鹽中所有物質的轉化。
之所以說侯氏制堿法是化學史上的一項偉大勛業,就是因為它繼承了氨堿法,改造了氨堿法,從而結束了在世界上壟斷70年之久的氨堿法,使中國人的方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化工聯合生產方法。
侯氏制堿法在中國的化學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大大凝聚了中國人的愛國心,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化學史實部分。綜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化學核心素養要求的“學科精神與社會責任”可以從化學史部分得到落實和發展。
化學來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作為教師,我愿意讓自己多遨游于化學的發展史中,穿越化學史上發生重大轉折的各個時間節點,再置身于現實的三尺講臺,向學生分享化學家的故事,與學生一起感受化學家在化學研究中的艱辛與快樂,向學生分享前人帶來的關于化學的累累碩果。
一節化學課如果沒有了化學史,就好像一個人失去了靈魂。課堂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都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并從中了解科學方法,掌握相關知識,領悟科學思想以及科學精神。化學史是由一個個歷史故事組成的,卻涵蓋了太多人類對化學的復雜情感和深深熱愛,筆者會一如既往地將化學史中的正能量在三尺講臺上傳承下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新課改的新形勢下,不忘初心,銘記歷史,繼往開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鄭長龍.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3][美]德里克·B.羅威著,杜威譯.吉林大學出版社[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4]白建娥,劉聰明.化學史點亮新課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5]袁江洋.中國化學學科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