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巖
【摘? ?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符合語文教學的發展要求。傳統文化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文化歷史,繼承我國優秀的精神財富,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鉆研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14
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少年強則國家強,繼承傳統文化需要從青少年一代加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重要途徑,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學科具有傳播傳統文化的功能,要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素材,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得到繼承。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需要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具有最基本的語言體系,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教師只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不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學生多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書中的文化知識,靠背書來提高語文成績,而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卻一概不知。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完善,語文學習不能將眼光只停留在成績提高上,還要感受、繼承、傳播我們的文化,因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這一環節。其次,教師要尋求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我國的優秀文化,自覺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二)培養初中生正確人格的內在要求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的階段,大多數初中生思想還不夠成熟,思想意識指引人們的行為,學生只有具有優良的思想品德才會規范他們的行為舉止。傳統文化中聚集著我國深厚的文化歷史,一些古詩詞中傳遞了許多優良的精神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獨立的、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時保持積極的態度,在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時能夠有全面的認識。但受外國文化沖擊的影響,一些學生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形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很多青少年熱衷過“洋節”,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的歷史來源、繼承意義卻一概不知,甚至排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正確看待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以課堂教學為中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直接獲得知識的重要場所,教師必須利用好課堂,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向學生傳達傳統文化。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在單一地講古文或者古詩詞的時候,學生會覺得課堂很枯燥,學不進去,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工作,挖掘古文或者古詩的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前事跡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等,讓學生通過作品去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提高學習效率。
(二)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要想讓學生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就要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興趣。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個性發展情況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式,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這些文化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趣味性教學方式讓學生接觸到傳統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比如在學習《鄉愁》這篇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朗誦這篇詩詞,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站在講臺上朗誦,并讓小組內成員對這篇詩歌進行賞析,通過詩歌賞析不僅能鍛煉學生賞析優秀作品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及與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此外,語文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多方面感官能力體會到優美的詩詞意境,讓學生發自內心喜歡上傳統文化課程。比如在學習《黃河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與黃河相關的影像視頻、圖片以及聆聽黃河大合唱的歌曲,讓學生從多方面感受到黃河的壯觀景象和宏偉的氣勢,進一步培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傳統文化素養
僅僅依靠語文課堂來讓學生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初中語文教師還應看到課外活動也是學生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課外活動更加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參與文化實踐的同時加深對文化的了解。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學習的傳統文化方向舉辦一些古詩朗誦活動、詩詞賞析活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學生通過準備活動中需要的素材資料加強對文化的認知,提升文化認同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參與指導,給每一位學生打分,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積極的獎勵。比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篇文章的幾個故事排練出幾個小話劇,其中有“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宴”這三個故事,由學生自行決定出演的角色,話劇結束后這些學生要講述所扮演角色的人物特點以及自己在排練的過程中收獲到什么,學生通過小話劇的出演能夠真實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心理特點,從而學習人物的優良品格,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人格奠定基礎。此外,觀看演出的學生也對晏子加深了了解,從而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校園內的板報、展覽角等公共學習場所,運用傳統文化知識來設計裝飾,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會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還要多加鼓勵學生閱讀經典著作,積極查閱相關的文化淵源,與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心得體會。
三、結束語
文化強則國家強,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歷史文化久經不衰的基本途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語文教師工作者積極在教學中進行傳播,并且教師要看到目前滲透傳統文化的困境,主動更新教學方式,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