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琴
摘要: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在當下的初中教學中等于法治學科,成為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此我們要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根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引言
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新課改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教學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新的教學要求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一系列優化措施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效果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完善教學內容來實現。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學缺乏針對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只會是一種負擔,不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模式較落后
從實際情況來看,仍有許多教師保留著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就會逐漸消失。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也無法發揮出這一課程教學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且這種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只會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教學手段
(一)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師備課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每個層面的目標對學生的要求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所帶學生具體實際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層面,由于受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更多的是讓學生掌握“是什么”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層面對初中學生有明確的要求,對于價值觀初步形成的初中生,教師一定要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明確教學方向和任務,改變教學方式
新課改背景下,首先應該明確教學方向和目標,它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關鍵的制約作用。然后再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其次,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變化的重要時期,他們具備了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過多干涉學生的思維與想法,對學生的一切想法都應該保持尊重的態度,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差異進行教學設計,善于聽取學生內心的聲音,這樣才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三)增加對時政熱點問題的探討,引導學生加強對時政的關注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中考必考的一門科目。為了讓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有更加深厚的基礎,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重視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熱點的良好習慣。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接班人,不僅要關注眼前的事物,也要對國家大事及世界形勢進行關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增設時政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讓學生能夠關注時政熱點,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理念。此外,要讓學生養成看新聞、關注時政熱點的良好習慣,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新聞熱點展開分析與討論,或者采取辯論會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正方與反方,針對某一時政熱點展開激烈的討論。根據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融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如經典故事、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以此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對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許多深厚的道德理念。比如,孔子提出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便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而“一諾千金”這一成語故事,倡導的是誠信的重要性。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以《感受生命的意義》這一章節內容為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在教學開始時,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視頻材料,可以呈現默默守護邊疆的戰士、城市的環衛工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表演者等相關事跡,從多個層面向學生展示生命的意義,然后再延伸至道家的生命哲學觀,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生命意義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樣的教學方式,遠比教師的語言描述要有震撼力。
結語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將生活實際問題滲透到教學課堂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注重理論知識講解時,教師還應該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知識,并且將教材中的內容和知識轉化為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課堂回歸于大自然與生活,促使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到德育知識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姍姍.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思考[J].求知導刊,2020(50):27-28.
[2]顧紅義.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第二課堂(D),2020(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