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靜峰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要求在教學中培養更多符合新世紀發展需求、高素質的人才。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初中科學作為一門偏向實驗性的學科,就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品質。所以,教師在初三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就初三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初三化學;科學思維能力;培養
前言:
初三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科目,它在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相關心理學研究可知,一個人的創造能力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關,而良好的思維能力應該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獨立。結合科學教材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要求,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應該把重點放在科學課程教學中。那么,在初三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策略去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呢?
一、加強開放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那種,開放性思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而開放性思維又包括發散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指學生在對同一個信息做探索活動時,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各種各樣答案的過程;求異性思維是指學生在探索問題時,可以從另類的角度去思考,探索與前人不一樣答案的過程。這兩種思維的發展都需要教師以更加開放性的方式去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浙教版初三科學《物質的變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大家知道為什么白色硫酸銅固體遇水之后會變成藍色嗎?然后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的思考探索之后,有的學生會說:因為白色硫酸銅固體與水相遇之后發生了物質變化,也有的學生會說:因為硫酸銅固體里面含有藍色。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不能否認學生的看法,可以在課堂時間上對反響比較多的想法進行實驗,一步步找到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在肯定學生科學思維的發散性,有利于學生開放性地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在學生無法進一步思考,幫助學生找到方向。
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增強思維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是指學生在思考時可以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根據實際情況或者臨時出現的情況調整思路和研究計劃,以更加有效、更加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工作需要注意兩點內容,要學會堅持和隨時準備放棄。在過往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的教學是依據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這樣的模式就會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很容易被固定的框架束縛,無法進行創新,只能對過去的東西進行模仿。針對這種情況,教室應該更加注重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讓學生在科學探索中的思維更加靈活,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去思考、解決問題,最好是能夠舉一反三,靈活應對。
例如,在浙教版初三科學《物質的酸堿性》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靈活的運用相關知識去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給學生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問題的本質,或者自主提出新問題,培養學生自身的變通能力。在這節課中,重難點內容可能是:對物質酸堿線的測定探究,針對這個內容,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白醋的酸堿性進行測定,然后再引導學生自主對肥皂水、洗滌劑、檸檬汁等物質的酸堿性進行測定。對于不同物質測定時,可能會有不同要求,這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變通,實現學生科學思維靈活性發展。
三、精心設計探索性問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一位名人曾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這就表明,一切創新都開始于懷疑。所以,在初三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地給學生設計探索性問題,以探索新問題作為思維活動的開端。在每一節課或者每個單元的開頭,教師都可以探索性問題導入課程,讓學生可以在這些問題中發現矛盾之處、發現科學道理,并且帶著疑問正式進入課程,可以更好地聚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利用實驗來提出問題,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已知現象來提出問題,總之提出探索性問題的途徑有很多,只需要問題合理,貼近課程就可以了。通過這些探索新問題的課程導入,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向更高層次發展,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需要記住的是,在科學這門課程上,沒有疑問,沒有懷疑,就沒有創意的產生,就不能實現思維的飛躍,想要學生的科學能力得到發展,就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問題意識,以探究性問題引導他們思考,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
例如,在浙教版初三科學《物質的分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分類現象來導入課程。教師可以提問:“大家知道科學家對動物和植物是如何分類的嗎?”或者“在垃圾的分類中,有什么分類標準呢?”。然后讓同學們發散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有些學生會說:“科學家對動物的分類是根據動物有沒有脊柱分的。”、“對垃圾分類是根據干垃圾和濕垃圾區別分的。”,也有的同學會說:“對垃圾分類是根據有害垃圾和無害垃圾區分的。”。這時候學生的想法就產生了分歧,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然后引出物質分類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致進入這節課的學習。
總結:
總的來說,在科學課程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方法各式各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來進行方式選擇,當然也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合自身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實現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師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更新,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去提高自我能力,才能給到學生更好的學體驗,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1]劉子陽.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書文摘,2019(11):69.
[2]夏月.淺析初中科學課程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