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斌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逐漸突顯,成為教師教學中關注的重點。為了滿足學生成長的要求,讓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小學科學學習當中,教師需要結合多元化的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趣味性探究實驗中,繼而提高小學科學探究實驗的效率。為此本文主要就小學科學趣味探究實驗的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實驗;小學教學
1 給教材中現有實驗增添趣味性
新課標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而趣味實驗可以更顯著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讓他們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激勵學生積極自主地探究。
例如,在《觀察我們的身體》一課中,教材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看看我們身體的左右兩部分,你有什么發現?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認知水平和觀察能力還不足,他們難以及時發現觀察事物的重點,也無法憑空想象身體左右兩部分的特點。于是,教師提供了材料———人體外部結構拼圖。在看到拼圖后,學生被激起了探究欲,在拼圖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經過親身經歷的探究過程,大部分學生初步了解到身體的左右部分是一樣的,但一部分學生還比較模糊。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拼圖粘貼在紙上,利用對折的方法,觀察身體外部結構的特點。學生一下就會發現,折疊之后左右兩邊是完全重合的,很直觀地說明了我們身體的外部結構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這樣的設計,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學生既經歷了探究過程,也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掌握了科學知識。
2 利用“趣味實驗”強化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
科學學科中包括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復雜的推理判斷。因此,小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教師能夠以趣味實驗為抓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小學生通過自主搜集實驗材料、自主完成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等,去挖掘實驗現象中蘊藏的科學知識。同時,趣味實驗直觀、有趣的形式,還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更好的奠定小學生科學學習基礎。
比如,在“空氣的熱脹冷縮”教學中,由于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到、摸不著的,單純的講解和解釋空氣是如何熱脹冷縮的,小學生是很難理解其中原理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趣味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知識。課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趣味實驗:一個裝有飲料的易拉罐,使用釘子在釘一個小孔,將飲料從中倒出來,注意一定要倒干凈。再用密封膠將小孔封堵;拿出酒精燈、三角膠、石棉網,將密封后的易拉罐放置在石棉網上加熱,隨著溫度不斷升高,易拉罐會發出啪啪的聲音,之后學生會看到易拉罐變得鼓鼓的(罐內空氣受熱膨脹),接著教師使用鑷子將易拉罐取下來放入冷水中,學生又會聽到啪啪的聲音,之后又看到原本鼓起來的易拉罐又凹下去了(罐內空氣受冷收縮)。通過這樣的趣味實驗展示,將原本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現象中蘊藏的科學知識,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記憶這部分知識,促進小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增加。
3 巧妙設置探究問題
“學成于思而起于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探究問題,則可以借問題驅動小學生自主探索。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盡量選擇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先簡單后困難的問題設置有助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并在逐步加深難度的問題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講解《鐵生銹》一課時,為引導學生在探究實驗中觀察鐵生銹的現象,并指導鐵銹與鐵是存在區別的,同時根據問題假設,設計出鐵生銹與環境的關系、具體條件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等,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初期就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都在哪些地方見過鐵生銹呢?鐵生銹是怎么回事呢?鐵生銹后會有那些特征呢?生銹的物品和沒有生銹的物品之間有什么不同呢?鐵生銹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中,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得到激發,并開始自主分析探索,繼而在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4 以“趣味實驗”為抓手,提高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同樣是小學科學的主要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都相對較差,為了更好的培養小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入趣味實驗,利用趣味實驗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從整體上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4-6 人一組,從學生性格、興趣、性別、學習能力等作為分組標準,每個小組都要包括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從而保障小組合作中學生之間能夠相互配合,共同進步。
比如,在《筷子的神力》趣味實驗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如上原則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之后要求學生按照如下步驟進行操作:將米裝滿塑料杯;將米按壓緊實,用手按住米,從手指縫隙間插入筷子;輕輕提起筷子,會發現什么?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完成實驗,最后發現,杯子和米都被提了起來。學生們都會非常驚艷,他們不明白為什么筷子會有如此“神力!”此時,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這主要由于杯子中米粒之間的擠壓,使杯中的空氣被擠出來了,杯子外面的壓力大于杯內的壓力,這樣筷子和米粒就會僅僅貼在一起,這樣筷子就可以將米提起來了!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趣味實驗對小學科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地開展趣味實驗。學生通過一個個趣味實驗,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掌握了科學方法,培養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王培榮.讓趣味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效[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24):81.
[2]王云.小學科學趣味實驗開展的意義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