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朝
摘要:數學運算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科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本領,簡單運算的口算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鍛煉思維能力;復雜大題的運算不僅可以體現學生的綜合數學水平還能夠讓學生具備更踏實更嚴謹的學習態度。在農村小學的教學環境下,由于教師水平以及教育資源的不完善,針對小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提高仍然面臨一些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策略研究
良好的數學運算能力不僅可以體現學生扎實的數學水平,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字的敏感程度,培養學生完善的理性思維。對于今后初高中進一步進行數學學習非常有幫助。同時,培養農村小學數學運算能力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調整和努力。本文將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以及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策略分析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在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認為一道數學題目中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只是對思路進行講解和引導。對于后續的計算問題直接交給學生,認為這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恰恰是教師的這一思想就導致小學生也認為計算不是重點,面對簡單或者復雜的數學題目都是自己能夠理清思路便停止了。幾乎沒有真正下筆去一步一步的計算出最終結果,將題目完整的作答出來。作為學習能力和意識較弱的小學生,本身對于復雜的數學就沒有太高的興趣。如果教師將運算環節直接交給學生,那很容易就會導致學生根本不會去計算。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便會大大降低。
二、農村小學數學運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
1.注重課前學生課前預習的質量,要真正去熟悉運算而不是走馬觀花
預習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開發學生運算能力的關鍵環節。雖然在多數的數學教學中老師都會布置學生課前預習的任務,但是一方面在課堂上沒有針對預習的環節,并且對于學生預習的要求也僅僅停留在知道概念的階段。這就導致學生的預習太表面,只是像讀課文一樣勾畫了總結性概念而已,針對教材中的例題根本沒有動筆去運算。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毫無益處,甚至會削弱學生對于數學運算的重視。
例如:在安排學生預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的混合運算”時,這一節學習數學運算的目標比較明確,并且教材中出現了很多引導學生通過情景設置來進行相應數學運算的小例題。但是由于教材上的講解非常詳細,學生很有可能在預習中跟隨解題思路過一遍就算完成任務了,沒有具體動筆去運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安排針對預習情況驗收的環節,讓學生真正重視起數學運算。
2.設置課堂的討論消化時間,讓學生趁熱解決問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一般數學計算課堂上會涉及到計算原理以及例題,教學的內容比較多,課堂的時間會比較緊張。所以很多老師都不會留課上的時讓學生對知識或者例題進行討論,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較差,課上沒有討論時間,那可下主動進行討論的學生少之又少,并且上完課后學生和老師并不能夠每時每刻都在一起,學生盡管有問題也不能及時詢問老師,就讓教學活動變得有始無終,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老師可以把同樣的教學任務分成兩節課來進行,適當拿出小部分課上的時間讓同學進行問題討論,并及時解決。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時,這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數學運算,并且涉及到了分數的約分和化簡。在跟隨課本進行基礎講解后,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掌握相關的運算步驟。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的解決問題,解答疑惑,可以安排課上的討論環節,讓學生進行討論和運算方法分享。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整體的運算能力有所提高,還可以活躍數學課堂的氛圍。
3.提高作業質量,結合生活針對性的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彌補漏洞提高運算能力
在小學的學習階段,雖然學習任務并不繁重,但是經常會有學生反映作業量太大,每天都做不完的作業。這樣會讓學生對本來就枯燥的數學運算習題更加厭煩,一回到家中沒有任何的娛樂時間,全部都在做課后作業。使得學生第二天不能認真聽講,從而掌握不好知識,沒有辦法很好的做題,但是課后習題又很多,這樣往復的惡性循環拿程度的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老師應該合理的減少并有針對性的布置課下作業,選擇更符合孩子們學習狀況的習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搜集自己身邊有哪些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而表示過程中是如何運算的,寫出具體的運算步驟。這樣以來,學生就可以邊探索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成就感,更喜歡數學運算。
結束語
數學運算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環節,可以讓腦海中的解題思路真正得到落實。并且在動筆運算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更多有關解題思路的問題或變換,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新一階段的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起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培養,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踏踏實實。
參考文獻:
[1]張榮寧.小學高年級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7(20):24.
[2]郁月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