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璐琳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健康發展也愈發受到重視。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斷增加,對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層教學”正是體育教育改革中的一項有益嘗試。本文通過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體育“分層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進一步提出“合作學習”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方式及重點、要點,旨在全面提高體育教學的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都在不斷地改革與完善。但受到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人數與師資配備比例不協調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個性化”的教學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興趣、缺乏動力。如今,隨著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不斷突破,“分層教學”理念已逐步深入課堂教學,而基于該理念的“合作學習”模式也正成為一種新趨勢,在對學生開展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不斷推動著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1 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必要性
合作學習是一種設計在“分層教學”理念下,通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組團式學習,旨在不斷提高學生體育成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并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具備今后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品格及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
在日常教學中,作為有40至50名學生的男女綜合班,身體素質的水平參差不齊,在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下,往往會出現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完”的情況,合作學習很好地規避了這一問題。合作學習中“吃不飽”的學生可以繼續發揮余熱,幫助“吃不完”的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同時,能強化動作技術要領,并樹立自信心,增強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在開展練習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更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小老師”的角色更容易提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推行合作學習,不僅能有效避免同一學習內容、單一學習個體在反復練習中的枯燥乏味;而且能更好強化學習體育技能的目標達成,起到相互鼓勵、相互糾錯、共同提升的積極作用。
2 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該模式主要適用于已建有完整的小組學習機制與完善的評價體系的學校。以某校為例,因推行課改需要,該校各班級均建有規范的學習小組,因此,體育課堂教學中依舊可以沿用這樣的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引導下,每位組員明確目標,互相監督,充分發揮小組的集體力量。每次測試結束后(包括體育課的隨堂測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排名,并結合小組評價體系,進行科學分析,鼓勵達標,特別是滿分的同學監督、指導未達標的同學。對存在的一些特殊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施策,如對文化課成績突出,但體育成績較差的,還可以安排班主任、體育老師或跟班老師進行臨時性的跟組監督指導,有效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實踐證明,該模式在該校的體育中考備考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下表所示,針對該市的體育中考,每個學習小組按表進行考試目標的設定、日常體育鍛煉的監督等,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整體教學成績。
該模式主要適用于耐力性項目的學習。如筆者在耐久跑教學中將男生及女生各分成快組和慢組,施行4個小組的跟隊跑教學。將每組學生按耐久跑成績從高至低排成1路縱隊,進行400米耐久跑練習,并給男女生的快組、慢組分別設定完成時間(該時間為整組通過終點線時間),要求每組領跑學生手持秒表,合理控制速度,其他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盡量做到不掉隊。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逐步縮減設定的完成時間。根據學生反饋及測試中的具體表現看,這一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耐久跑的成績。
該模式主要適用于技能項目的學習。如仰臥起坐等較為簡單的素質練習,完全可以前后排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再比如進行接力跑等趣味性的教學比賽,可以是以一路縱隊或一列橫隊為合作單位進行學習活動。當然在學生課堂站位隊列的安排中,也是有技巧可尋的。筆者在授課前期的隊列隊形(如下圖),男女生各4列,男生(圖中用圓圈表示)在教師的左側,女生(圖中用三角形表示)在右側,男女生又各自按身高高矮進行排序,每一排個子高的排在教師左側,個子矮的排在老師右側,個子矮的排在前排,高子高的排在后排,最后再針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進行個別調整。教學過程中,授課至某一階段時,需要針對某一技能練習強化提高時,可以根據需要將隊列隊形做出相應的調整,如連帶蛙跳游戲中,需要身高相近的學生組成一組,那就可以讓前后四人組成一組進行合作練習;又如迎面接力比賽,可將學生從中間分成兩等份。課堂授課中的隊列站位應該順從教師在授課中的習慣進行有效排列,在隊列中的合理位置安排標志性的學生,以便更高效地完成課堂中的練習。
3 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3.1 合作學習的前提是精準掌握學生情況
俗話說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采用合作學習模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這樣才能根據實際需要,科學編組,從而達到“1+1”大于2的效果,提升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效率。
3.2 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不可一成不變
合作小組成員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目標設定的情況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的差異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才施策。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還因根據教學效果的反饋,針對學生不同階段,不同教學項目的表現等進行及時的調整,精準定位,讓每個學生始終位于適合的小組中,這樣才能更高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 合作學習的目標設定需要配合評價體系
判斷合作學習小組的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需要,是否能夠帶動成績的提升,都離不開科學的配套評價體系,只有配套的評價系統跟上,合作學習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的發揮。并且評價體系應貫穿整個學習階段始終,將過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極性評價相結合,切實發揮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的催化劑作用。
4 結束語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和”字正體現了與自我相待、與他人溝通、與自然相融、與社會相處的能力。合作學習模式正是社會交往的縮影,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所提出的“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相一致。故將合作學習推進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深化課改理念已是可行之舉,亦是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繡湖學校教育集團稠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