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友英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備課是一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有效備課;數學教學
有效備課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對教師而言,有效備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于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備課呢?基于校本教研,我談談小學數學老師在有效備課中的幾點做法。
一、備教材
(一)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規定了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由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方面組成的。這四個方面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1、明確知識內容的學習程度上好一節課必須明確知識內容的目標設定,首先了解整個單元的內容,研讀教材分析,聯系前后內容,再進行教學設計。
2、數學能力的提升要求每個年齡段對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定目標都有所不同,而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段以及每節課的內容,滲透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3、制定情感、態度的價值目標。作為一線教師,平時課堂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貫穿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中去,必須充分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明晰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具體目標,并在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重點是一節課中應用最廣泛的知識,而難點則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識。教師備課時應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教小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概念時,其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分數,老師可以拿出一個月餅小麗和小強分著吃,并且問到:你們認為怎樣分才合理 學生答;平均分.老師就把月餅切成大小相等的兩塊,每人得半快.老師問:你們手里的半塊月餅是幾份當中的幾份我們就叫它幾分之幾好嗎 小麗看著手里的月餅說:我的月餅只是兩份當中的一份,是不是該叫兩分之一啊,小強也搶著回答:我的月餅也是兩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兩分之一啊.老師立即答道:對,我們就用1/2來表示.通過這一系列巧妙的提問,學生不僅自己回答了問題,還加深了對分數概念的理解,以此為基礎,后面的重點和難點就會迎刃而解。
二、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上好課,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預設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后來接班的老師,一定要回顧之前幾個年段的內容,這樣就能避免課堂上傳授內容過深或太淺而使學生失去興趣。另外,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教師備課時應該顧及到每個學生的發展。考慮課堂語言的設計如何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并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備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實踐和探索為主線,以學生全體參與全過程活動為特點,學科安排、穩步推進。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分解落實到每一學年,每一學期,每一單元,每一個數學知識點,每一個課時,形成系統的布局。做到“成竹在胸",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的進行教學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達到預期目標,真正做到教學過程的和諧、有效,最大限度調全體學生參與全過程活動。
四、備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研究教學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由易到難、難易適中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做到所講的內容,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使課程的講授更加靈活,使原本抽象的知識具象化,深奧的東西淺顯化,具有較強的形象表現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易調動。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如:我在六年級下冊圓到圓柱中教學中,為讓學生直觀了解圓柱的高是什么決定的?利用課件動畫展示圓柱展開的平面圖,讓學生看出平行底面橫著切開還是圓的形狀,只是它分成了兩個圓柱,橫截面是與上底平行的,所以它的下底面還是圓,明白了圓柱是由無數個相同圓疊加而成的,所以圓的個數決定圓柱的高。
五、備預設與生成
預設,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興趣,學習的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的設計教學活動。生成則是指教師依據學生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和學習目標的達成有一個基本的估計和可能性的預測。這是教師憑著自己的教學經驗所作出的一種判斷.一個教師教學經驗越豐富,對教村吃得越透,對學生了解越深,他做出的判斷就越符合教學實際,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預設判斷”而應當著力發展“生成判斷”,一旦出現更有價值的信息,教師就費及時捕捉,使之轉變為保進學生深入思考的“亮點”,或拓展、或深化、或升華,當發現學生感興趣而且有價值的事物和現象時,教師應大膽打破原來的計劃,調整教學活動的內容:當發現原定的活動時間、進度不符合實際情況時,不可拘泥于原定計劃,而順應教學的自然發展,因勢利導。
六、備作業練習
作業的練習是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上課的延續,是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所學知識、技能,鞏固已學知識有效手段之一,是學生學習新知的一個起點。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合理性,遵循由簡到難的教學原則,應該根據每個層面學生的需求設計分層作業,體現層次性、差異性。我在作業布置時,常常多設計幾個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來選擇其中幾項,這樣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盡可能發揮學生潛能。
總之,備課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備課過程是一種艱苦的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知識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為一種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是沒有止境的,教師只有通過一次次的收集資料,一遍遍的處理教材,專業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才會得到提高,也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德宏州盈江縣第一小學 云南省 67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