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華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開展初中生德育教育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基于教材,深入地挖掘德育資源,借助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案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開展教學實踐,組織相關的德育活動,深化德育教育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
引言
隨著課程的改革的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日益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當是兼具知識技能和德育品質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初中階段學生處叛逆期,德育教育不容忽視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學校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對于社會與生活有著自己獨立的看法,但是由于年齡和經歷的限制,這種獨立的看法又有其限制性,故而在這一階段稱為學生成長的叛逆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學校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必須發揮出其對學生思想引領和方向指導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成長來說,學校教育在日常的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助于讓學生在系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踐中,學習到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素質,了解到更多積極的道德品質故事,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課堂理解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往往來源于社會規范與生活實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系統的教學充分學習社會道德與國家法制,因此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讓獨立存在于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相結合起來,能夠借助德育教育的各種教學素材和教學案例,豐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教學內容,用更加豐富多彩的現實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借助更加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促進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三)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塑造出高尚的人格品格,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樹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學校教育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校也必須堅持智育和德育相結合的原則,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初級中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學習承接和未來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借助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更多與德育教育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樹立,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新途徑探究
(一)基于教材,挖掘德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教師要順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這一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靈活的提取和運用,挖掘其中的德育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突出學生德育主體的地位,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與德育教育進行充分的融合,構建一個適宜學生德育發展的教學氛圍,開展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開展《與規則同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規則來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要做到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并且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的規則”以及“有哪些違反規則的現象”展開討論和思考,讓學生在實際的思考過程成獲得了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再如,學習《心系公共利益》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向學生講述一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違法,感受到為社會奉獻、為他人服務的價值意義,讓學生養成敬業、友善、樂于助人的美好道德品質。
(二)借助社會案例,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日常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知識,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也能夠從生活中獲得許多的啟示,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故事和典型案例融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例如在開展《親情之愛》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在一次地震的過程中,房屋迅速倒塌,造成了十分嚴重的人員傷亡,在搶救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母親用自己的身體支撐著掉落的重物,而她懷中的孩子卻毫發無傷,在生死之間,偉大的母愛閃爍著光芒,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通過這樣一段視頻,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回憶起自己的母親為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這樣的教學過程,沒有過多的講述,卻將德育教育化于無形,讓學生感受到熱烈的親情和家庭的愛。這樣的社會案例呈現和直觀的教學畫面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所產生的教學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令學生印象深刻。
(三)開展教學實踐,組織德育活動,深化德育教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滿活力的教學實踐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索,貫徹德育教育的要求,深化課程改革,推動教學的創新與發展。教師要圍繞教學的主要內容,組織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出發,為學生創造實踐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思維的發展,加深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和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全面貫徹和深化德育教育。例如在學習《服務社會》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在開展實際的活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環境污染、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視頻,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情感,和學生共同策劃志愿服務活動的種類,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加強引導。在活動結束以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交流和分析會,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意義進行升華,強化實踐活動的效果,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感悟應用帶實際的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深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三、結束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教師要運用合適的教育策略,掌握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學方法,實現課程的深度融合、創新和發展,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途徑,發揮這一門課程的德育育人功能,強化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楊振宇.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德育策略思考[J].華夏師,2019(24):88.
[2]馬凱娜.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4):165.
[3]吳敏.試析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普話,2020(11):166.
[4]姚瑤,李春超.淺談初中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J].知識經濟,2019(06):119-120.
廣西百色市北京師范大學平果附屬學校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