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
摘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及要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 學校及教師在一般情況下均以學生的成績為指標對學生進行評價, 以班級成績為指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比較,因此,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更為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而教育部門要求小學學校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進而教師要對其原則進行詳細分析,保證教師可以根據其原則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確保其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意義[1]。
關鍵詞:綜合實踐;小學課程;探討
一、引言
綜合性、針對性、經濟性是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中所需要遵守的原則, 而教師對其特點進行全面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該課程還具備一定的豐富性、開放性、實用性等特點,教師要根據其原則及特點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正確認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對教材的利用,與學生、家庭及社會進行聯系,并注意對資源及地方特色加以利用,擴展學生的眼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綜合性原則
由于學生具有較大的不同性, 所以教師在實踐課程教學工作中所要涉及的內容較多, 教師要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開發,保證社會資源及家庭資源均能為學生提供可靠的資源,因此,教師在實踐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遵守綜合性原則,保證相關工作可以對學生具有正面的影響。
(二)針對性原則
每個學校的學生均有著不同的表現, 而每個學生之間又存在一些不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化,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我國人才的多樣性,加快我國社會的建設速度,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守針對性原則,針對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相關資源的利用,進而提升培養工作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另外,部分學校引進實踐活動概念的時間較短,沒有較多的經驗,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在經驗使用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教學工作,保證綜合實踐教學工作可以具備一定的針對性,以此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2]。
(三)經濟性原則
在實踐課程綜合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要遵守經濟性原則,進而提升實踐活動的合理性。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身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合理地開發課程資源,在這個過程中要體現我國傳統美德,減少課程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以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的影響,使學生養成節約的習慣。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特點
(一)豐富性
小學學校要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前,要對該工作的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結合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的實施實踐課程教學工作, 進而保證小學學校可以進行特色性教學, 確保學生在實踐課程學習中可以具備自身的發展特點, 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 豐富性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要特點之一, 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使得課程資源符合其特點。
(二)開放性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綜合實踐類課程資源逐漸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因此在相關工作中應堅持開放性原則,進而有效地提升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的水平, 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 教師在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要根據區域內的情況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進行建設, 保證課程的種類較多,進而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4]。
(三)實用性
小學學校在進行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白該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要具備實用性的特點,以此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各項生活及實踐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
三、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具體措施
(一)教師正確認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價值
教師是實踐課程的主體之一,是課程的引領者,只有教師正確的認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才能保證相關課程順利地開展。 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認識到教學工作不僅僅要局限在課堂內,要將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工作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減少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現象出現。
(二)健全學生人格、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影響,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加快學生的發展速度。 因此,在實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健全學生的人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加快學生的發展速度。 在實踐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 更要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加以實踐應用, 使得學生認識到自身學習工作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性,進而幫助學生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
(三)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教材的應用
教師要認識到一切的教學工作均無法脫離教材,因此,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應用, 保證學生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可以得以應用,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注意通過探討明確實踐教學工作的目標及方向, 保證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目標進行資源使用。
(四)架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
在進行綜合資源開發及利用的過程中, 教師要明確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內,學生作為獨立的自然人,其與所處的社會、家庭有著必不可斷的聯系。 因此,在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構架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保證學生可以在教師為其創建的教學環境下提升實際能力。 學校要與社會中各個組織進行聯系,使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減少學生在理論知識課堂學習時間過長的現象出現。
四、 結論
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 教師要認識到課程資源及課程實施對該課程的正面影響, 以此為基礎加強對課程資源的利用。 在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實踐課程的主要參與人,要以其需求實施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明確其思想,保證其可以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后備動力。 在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前, 教師要明確其原則, 認識到該課程的特點, 以此為基礎進行其開發與利用,進而保證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關靜玥.喀什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及策略研究[D].喀什大學,2016.
[2]竇奕.PBL 模式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
沈陽大學新民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1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