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內源動力,而創新同樣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基礎保障。教育教學同樣也需要創新,特別是最近幾年,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學創新便成為了推動就業的重要手段。而文基于就業視角下,針對分析化學教學創新進行了探討,并且給予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就業視角;分析化學;教學創新
引言
在分析化學課程中,既涉及到了理論,又包含著實驗,這兩項內容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基礎課程,此課程重點在于學生“量”概念的了解,對于物質組成、結構、性能等分析方法、原理掌握,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涉及到內容較為廣泛,既有環境學、又有材料學、新能源學等。當今社會航空化學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基于就業視角下分析化學應該實現教學創新,及時改變,滿足時代發展對于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本文針對此方面給予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選擇的不斷優化
學生要想順利就業,在校期間的學習主要依賴于教材,所以就業同教材關系密切。為此分析化學教材選擇方面要不斷優化,可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學經驗,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將就業方向的內容融入其中,理論結合實踐,使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教材更具適應性、針對性。教材選擇時不宜太難或過于簡單,較難的知識會造成學生學習信心喪失,抵觸學習,自學效果較差;而過于簡單的知識缺乏挑戰性,難以實現學生提升。教材選擇中將重點放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能夠借助教材知識迸發創新思維。教師教學時,不脫離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可適當延伸,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而教學內容同樣也緊跟時代步伐,靈活中不斷創新,可以融入企業崗位要求、規范、制度,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教材便可了解就業崗位情況。
二、培養師生創新意識
就業新形勢下,分析化學面臨著改革,而改革對于師生而言同樣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從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同時著手。第一,分析化學授課教師既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又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學生以后就業能夠給予正確的指導,為此學校要積極和企業合作,給予教師學習、進進修的機會,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將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為學生提前了解崗位內容奠定基礎。第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受教師影響,學生對于分析化學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掌握,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而學校也應該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借助實習檢驗理論,通過理論鞏固實踐知識,對企業運作模式了解,為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教學方法
由于分析化學課程涉及到的重難點多且復雜,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如果依然沿用傳統教師主講的方法,將太多時間投入到講解中,而對學生自主探究時間的安排較少,那么很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互聯網的普及,為分析化學教學方法創新帶來了機會,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設計相應的教學PPT、圖片、動畫、視頻等,也可通過微課將教學主題導入,搭配板書的講解,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探討,互動學習。同時也可以采用合作教學法,對于學生創新意識、思維發展非常有利。教師可將學生劃分不同小組,設計學習任務,小組間開始探討,互動中發表自身觀點,發現自身不足,及時糾正,學習實效性大幅度提高。例如在實驗教學中,明確小組分工,將實驗步驟以PPT形式展示,給予學生動手實驗充足的時間,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實驗結果總結,并且以實驗報告形式呈現,如果發現數據問題,小組間可進行探討,合作中將問題解決。另外教師可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將學生課余時間充分利用,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整理資料,將難以理解的問題借助微信、QQ等聊天軟件反饋給老師,老師可適當給予引導,對于大多數學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可在課堂中針對性講解。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而這些都是未來就業必備的能力。
四、采用多樣化教學評價
分析化學教學效果如何,需要有相對完善且多樣化的教學評價給予支撐。首先可以采用師生評價的方法,老師對學生知識、實踐操作情況給予建議,確保評價公平公正,多表揚,少批評,特別是對于具有創新思想的學生給予鼓勵,對于存在問題的學生中以引導;其次生生評價的使用,學生間相互評價具有較強的相互激勵作用,可以在相互學習中做到揚長避短,實現自我提升;然后可采用自評方法,學生針對自己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總結,找不足,不斷完善知識框架。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法的采用,使學生慢慢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夠做到自我評價、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結語
分析化學是基于民航發展需求,學生畢業后就業方向為化學檢測、油品分析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課程實踐性要求較高,學生要想滿足企業崗位需求,既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又要掌握實踐技巧。為此就業視角下,分析化學教學要優化教材的選擇,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教學評價,培養師生創新意識,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楠.分析化學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20(49):194-195.
[2]王永祥,耿鳳華,徐茂田,瞿鵬.應用技術型大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以分析化學教學為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4):87-90.
[3]熊亞,李敏杰.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分析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7(07):221-222.
作者簡介:張清泉,1982-05,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分析化學,微流控芯片,工作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