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性格變化最大的時期。英語是初中的主要學科之一,隨著詞匯量的增加,短文閱讀越來越難,語法越來越多,可能會令個別同學漸漸失去學習興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重新拾起英語學習的信心。
鼓勵學生,培養勇氣,克服自卑,讓學生感到“能學”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需要大聲地朗讀英語,需要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一些學困生由于缺少自信,上課不敢發言,讀書時不敢發出聲音。他們時常會這樣想:“如果我答錯了,老師們會批評我,同學們會嘲笑我,等下一次再發言吧。”久而久之,其英語能力難以得到鍛煉,當他們發現自己努力卻達不到目標時,心里可能就會產生挫折感,從而影響學習。
作為英語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溝通,讓他們知道老師在關心他們的英語學習。教師可在課上向他們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迎來成功的喜悅。如果答錯,教師要及時勉勵并加以指導,切不可斥責。教師應讓他們從心里覺得,學習不是丟臉的事,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們要善于總結錯誤并加以改正。
以學生為本,對學困生要有愛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能歧視學困生,平時要及時溝通,了解他們背后不愿意主動學習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我班上有位學生,過了寒假,她上課總是萎靡不振,經常趴在桌上,學習成績迅速下滑。后來我多次找她并與其家長溝通,得知她父母離異后由爺爺照顧,她覺得父母不關心她,就天天夜里上網玩手機。后來我每天抽些時間對她進行心理疏導,讓她明白學習對她人生的意義,在平時也幫助她掌握基礎的知識。她漸漸重新拾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也越發開朗。
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多了解學生的喜好。例如,有的學困生喜歡唱歌,在課間我會播放學生愛聽易學的英文歌曲,一是緩解上課的疲勞,二是激發學困生學英文的興趣。只有平時在學生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把握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深層需要,進而找準關心學生的方向,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為學生學好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設計與現實相結合,讓學困生“樂學”
英語教師應精心備課,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設法營造輕松有效的英語學習氛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教學內容制成課件,穿插文字、音樂、圖片、動漫等,使得教學內容有聲有色,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耳、眼、腦等多種器官。教師也可運用思維導圖或英語流行歌曲等導入新課,或把學生關心的時事話題引入教學設計中,以拉近距離,激起共鳴。比如學習8B“Unit 2 Task”,我在導入新課時給學生看了一組我旅游時拍的照片,并用英文描述各個景點和我的感受,包括學困生們在內的班上每位學生都對這個話題充滿興趣,然后我給他們看了一組家鄉著名景點—荷蘭花海的圖片,并用學生已掌握的詞匯進行具體介紹,然后鼓勵他們寫作。學生上課時很投入,他們覺得學好英文可以學以致用。另外,師生互動對話、表演、游戲等多項活動,也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在學習7A“Unit 3 Halloween”時,我與學生一起玩 Trick or treat游戲;在學習9A“Unit 5 Films”時,我和學生一起觀看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的代表作《羅馬假日》,讓學生在教中樂,樂中學,學中玩,漸漸讓學困生“樂學”。
承認差異,因材施教
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教學。針對學困生,老師可以適當減少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如:一般學生默寫20個單詞,他們一開始只需掌握5、6個,之后我讓他們每天熟讀一段話,記下背單詞的一些小竅門,讓學生掌握句子的語法結構并熟練背誦帶有經典句型的段落,從而為其英語學習打好基礎。
英語教師還可組織“幫扶結對”活動。我根據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情況,在班上選了15位小組長,一對一地幫助學困生。老師分層布置作業,如優生多做些閱讀題,學困生多做些基礎題,老師與小組長共同對組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次實踐活動后,我發現班上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取得了進步,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信心也提高了。
最后,英語教師要盡量利用一些課外時間來輔導學困生,孜孜不倦,循循善誘,通過長期、系統、合理、有效的輔導,讓他們獲得成功感。
當然,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單靠英語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也應多給孩子一些贊許和關愛,幫助其及時查漏補缺,學困生哪怕只取得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得到的肯定越多,自信越強,“學困生”的稱號就更有可能消失。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金豐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