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雅寧 趙亮 王冰茜 張軼睿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欣賞田園風光、體驗民風民俗的鄉村旅游成為受人追捧的旅游熱點,政府的支持和消費者的追求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都會產生推動作用,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趨向綜合化,但旅游發展缺乏競爭力強的旅游核心特色。近年來沉浸式特色農業體驗型旅游興起,為鄉村旅游核心產業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個優秀選項。本文通過對遼寧省丹東市特色農業體驗類型的發展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探討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建構與發展方向,為鄉村旅游的綜合化發展提供特色旅游核心建設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旅游體驗;遼寧丹東
一、引言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和人文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滿足城鄉居民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體驗等需求為目的而開展的旅游活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國家旅游業優化的需要,更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激活鄉村資源,有利于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更能提升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本地就業,帶動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1]。城市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但工作節奏過快,給予人們極大的生活壓力,居民身心疲憊萌生暫時性逃離和躲避的想法。鄉村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旅游,旅游者希望借此機會達到放松身心、緩解焦慮、調整心情和生活狀態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鄉村旅游成為一個旅游熱點,在農家樂興盛的同時鄉村旅游的問題開始暴露——旅游模式單一。農家樂經營方式十分簡單,容易被復制進行大面積的應用,而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發展休閑觀光旅游重復性高,缺乏標志性的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持續性弱,后續發展缺乏動力。
遼寧省丹東市作為一個邊境城市,交通便利、旅游吸引力強,對國際旅游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地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地理風貌和人文風俗也極具特色,借助特色農業發展推動當地旅游資源的營銷,在采摘體驗模式下衍生更多旅游產品,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地發揮丹東的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知名的旅游品牌,提高的旅游產業市場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對丹東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類型與模式的匹配度,為全國鄉村旅游建設提供模式借鑒。
二、研究內容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蘇飛(2017)認為鄉村旅游借助鄉村自然資源、鄉村文化資源、鄉村農事活動和民俗文化作為材料,形成了集度假娛樂、觀光學習、休閑健身于一體的旅游體驗活動[2]。
(二)特色農業概念
農耕文化的“特色增效”“提質增綠”“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綠色發展理念,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縣域特色農業是在區域資源優勢基礎上發展起來比常規農業更具發展優勢的特殊農業產業[3]。
(三)發展類型和模式
發展類型可分為農家樂型、觀光游覽型、休閑度假型、回歸自然型、康體養生型、文化教育型、務農體驗型、民俗風情型、產業集群型等等。發展模式包括核心-邊緣、圈層聚集、全域集群等。
三、丹東鄉村旅游現狀分析
(一)特色農業類型
丹東鄉村旅游特色農業側重于農家樂、務農體驗兩方面,全域集群模式逐步形成。
農家樂集鄉村的田園觀光和休閑娛樂為一體,著重打造淳樸輕松的旅游氛圍和自然綠色的旅游產品,在當地鄉村特色資源的基礎上宣傳建設,推動旅游與地區充分融合,實現旅游價值最大化。建造和開設農家樂要求少、成本低,易于推廣,是丹東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方向。
務農體驗著眼于游客參與農業活動的發展項目,丹東草莓種植面積大、孤山杏梅和板栗栽培歷史悠久、已形成優質稻米生產帶,擁有充足的農產品種植體驗旅游活動開展條件。
丹東通過整合本地旅游資源發展全域集群模式鄉村旅游,在整體上提高鄉村旅游發展水平。
(二)資源特色
丹東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大,氣溫適宜,四季分明,地勢北高南低,江河密布。
丹東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在自然方面,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水源,對于水稻的生長極為有利;在人文方面,水稻業種植經驗豐富,科技的應用和規模化集群產業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大面積的種植管理。丹東具有發展稻田觀光旅游產業的先天優勢,在農忙季節開辟水稻種植參觀體驗旅游特色鮮明。
丹東是我國最早引用草莓產業化發展的地區,當地草莓種植技術發達,初步形成以草莓、稻米等為主的特色農業基地,草莓出口量大,已經形成較為成熟草莓供銷產業鏈,在國內外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鄉村草莓采摘園數量多,以采摘為主的體驗式旅游迅速發展,對長期居住于城市的居民吸引力強,再加上溫室技術的發展,冬季也能進行草莓采摘,緩解季節對體驗旅游的影響。
丹東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文化種類豐富多樣,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發展農家樂旅游具有獨具一格的生活氛圍。
(三)發展問題
1.農產品品質有待提高
丹東地區的草莓的品種更新不及時,栽培設施缺乏嚴格標準,種植期間病蟲害現象較嚴重。草莓類產品保質期短,對儲存環境要求高,采摘體驗對遠距離游客吸引力弱。
丹東水稻稻米品質相對較低,育種技術相對落后,栽培技術體系不完善,產量較低,體驗類旅游發展局限性大。
2.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
農家樂大部分由農戶家庭自主開發經營,設施較為簡陋,缺乏監管和規范。一些農家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鄉村食品衛生安全難以保障,具有強烈的安全隱患。
3.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科技應用水平低
鄉村旅游主要的從業人員為村民,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只有少部分人經受過專業培訓,游客體驗感較差。一方面科技引入較為困難,另一方面村民難以對科技進行熟練的應用操作,缺乏專業性人才指導。因而鄉村旅游科技應用水平較低。
4.旅游產品服務同質化,缺少品牌建設
丹東地區農產品種植面積廣,但發展體驗型旅游的農產品種類較少,采摘業趨同。農家樂服務集中于品嘗農家菜、喝茶、賞花等旅游項目,缺乏創新性,容易復制。擁有知名的特色農業基地,但并沒有成功建設獨特的旅游品牌,知名度較低。
(四)解決對策
1.提升農產品品質,培育新品種
一方面,關注國內外草莓、水稻等丹東大量種植的農產品的品種更新情況,試驗、購買和應用新品種。另一方面,注重培育研發品質更好、產量更高的農產品種子和種苗。深入研究農產品病蟲害問題,堅決阻止問題產品流入市場,努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減少有毒有害殺蟲去病藥劑產品的使用。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鄉村旅游規范程度
開展鄉村修路工程,逐步普及路燈等基礎設施,規范農家樂產品定價、保障產品質量、嚴格把控鄉村衛生和食品安全,禁止用奇珍異果為名兜售三無產品,維護旅游者人身安全。
3.開展專業旅游服務培訓,推進鄉村旅游科技化和現代化
政府聘請專業旅游人才為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業務培訓,提高服務水平,提供給游客自由和諧放松的旅游體驗。引進科技設備,形成農村信息化管理系統,采用科技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特色化發展持續性。
4.深入挖掘地區特色,建設知名旅游品牌
多民族聚居使丹東有多種多樣的民族特色,將發展鄉村旅游與各地區民族特色相融合,提供多樣化鄉村生活氛圍,建立特色旅游形象。利用物流網絡擴大產品銷售范圍,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宣傳旅游產業,提高知名度,打造別具一格的特色農業品牌。
四、總結
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當地地理環境優勢,形成統一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取得政府資金和人才支持,將旅游特色推向國際,擴大宣傳營銷范圍,提高鄉村影響力。努力建設農業體驗特色,圍繞核心產品或資源進行衍生化發展,用一個產品帶動多個產業共同發展。
丹東特色農業發展需要深度開發和挖掘,農家樂型和體驗型旅游對于好奇心強、熱愛農村生活的游客更具有吸引力。本文建議丹東可以通過發展農產品采摘建立農業旅游特色,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太芹,董培海.中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進展與啟示[J].旅游研究,2021,13(01):32-42.
[2]張月雯,馮利民,劉曉蒙,李偉.鄉村旅游發展研究綜述[J].現代化農業,2019(12):45-47.
[3]許穎.農耕文化與縣域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和路徑——以河南省固始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3):30-34.
基金項目:遼寧科技大學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類型視角的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惠雅寧(2000-),女,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18級學生;
趙亮(1977-),男,遼寧阜新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王冰茜(2000-),女,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18級學生;
張軼睿(2000-),女,遼寧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18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