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杰
摘要:學科教學離不開反思,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建立反思意識,對所有教學行為展開深度檢討,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教學啟迪,矯正不合規的教學行為,以提升教學實效性,贏得教學先機。本文立足于小學教育教學角度,分析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教育;綜合實踐;課堂教學
引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有貼近意識,針對教學實際需要,貼近學生學習體驗,精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投放活動目標、啟動活動方案、搜集活動素材,都能夠形成嶄新教學成長點。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利用自然資源,身體力行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想透徹理解,還是“要躬行”,力求做到三到,即“手到、耳到、心到”,要能夠親身轉化為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對于農村小學而言,一般具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隨著城市化的加快,許多農村學生不再進行農田耕作,五谷不識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更有許多學生已經過慣了“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根本不能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的優勢,比如“農事季節我幫忙”的活動中,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勞作,教導學生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時間,從鋤地、挖坑、播種蓋土、澆水,到施肥、除草、收獲等一系列過程進行全程引導,在活動完成后,要求學生分享自己在這次種植活動中的經驗和感悟,鼓勵每個學生說出種植過程中的困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讓學生自己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與種植的艱辛。為了保證整個實踐活動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教師需要對每一個活動的細節之處進行細化,使每個活動的目標明確而具體,此外,安全保障措施也需要提前準備好。
二、重視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觀
農村地區不同于城市,沒有城市中豐富的社會資源,沒有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但是農村卻有大量的人文歷史資源,比如一些歷史遺跡、名人傳說等等,農村小學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具有特色的人文資源。教師可以整理出這些具有特色的人文資源,科學地應用到實踐課程中,體現出農村小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特色。此外,農村地區還有許多革命時期的遺址或故事,教師可以開展“悼念革命先烈”為主題的活動,帶領學生在清明節去當地的烈士陵園掃墓,向學生介紹當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除此之外,每個農村小學都有自身特有的校園歷史,有著與學校相關的名人或學校所得的榮譽等等,也可以以此為主題開展社會活動。
再如可以開展以下實踐課程“家鄉特產的調查與推薦”“家鄉的傳統文化研究”“當地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尋訪家鄉能人”等活動。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現有的興趣與愛好,選擇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增強學生對目前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的了解。比如,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特有的傳統文化,例如豫晉地區的打鐵花、蕪湖鐵畫、嘉善田歌、鳳陽花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等。這些傳統文化是每個地區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進行發揚光大。生活中不缺少課題,缺少的是善于發現的眼睛。在這些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
三、在探究中不斷創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土壤才能讓理論煥發出青春與活力,真理的果實才會掛滿枝頭。開展家庭生活實踐。積極倡導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學生前往科研基地、親子樂園等地,陪同學生一起探究科學,享受親子活動的樂趣,家長陪同學生一起仰望星空,述說那星星的故事,完成科幻畫報,暢想宇宙萬物等。
接受歷史教育實踐活動。家長配合學校帶學生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南梁革命紀念館、列寧小學、習仲勛小學、山城堡革命遺址等地,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根據年齡特點可以通過讀寫繪、手抄報、心得體會等形式展現觀后感。
開展民俗文化體驗實踐。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學生參觀周祖陵、馬嵬驛、北石窟等地,幫助學生了解地域文化,通過觀看實物、聆聽講解、親自寫繪感悟等,豐富學生的綜合知識,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
家庭勞動是最直接的實踐。作為小學生,要立足家庭勞動,例如,整理自己的生活學習用品;服務家庭,幫助父母承擔家務;學習廚藝,做簡單的飯菜等。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結合日常衣食住行,巧設勞動實踐的機會,根據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勞動實踐方式。家長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展示學生的勞動過程,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勞動實踐的熱情。
同時,學校為了落實勞動實踐課程的開展,租用了周邊的耕地作為勞動實踐基地,輪流帶學生前去翻地、施肥、種植、松土、拔草、采摘、收割等,真切感悟到勞動的光榮,勞動人民偉大而又美麗,逐步建立起勞動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主動探究勞動技巧,敢于將勞動實踐與科技互聯網緊密聯系,與時俱進,敢于創新。
結論:
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培養出的孩子決不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因此,農村小學必須合理開發利用綜合實踐課程,利用綜合實踐課程的機會去錘煉孩子們的意志,培養他們基本的社會實踐能力,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作為農村地區的教育者必須注意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從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乃至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之中發現課題、精選課題,爭取讓每一節課的效果最大化,才能不負學生的大好時光。
參考文獻:
[1]鄧凱鑫,王薪博,齊聰,張冉.卓越教師培養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研究[J].內江科技,2019,40(03):113-114.
[2]葛建剛.探究性學習模式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踐行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9(02):100-101.
[3]李新,楊楊.鄉土研究融入公費師范生教育類課程教學的探索——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課程為例[J].高教論壇,2018(12):40-42.
[4]李臣之,紀海吉,張利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校本建構:地方文化融入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11):72-78.
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第十九小學 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