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娜
【摘要】黑衣壯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其主要聚集地在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境內,多分布在境內自然環境惡劣的大石山區,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然而黑衣壯山歌作為壯族山歌的典型,是廣西地區特有的民族文化,保留了最古老最傳統的藝術文化。最近幾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和進取,傳統文化藝術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黑衣壯山歌;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前言
黑衣壯是壯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壯族,它是壯族族群中一個特殊的族群。黑衣壯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其主要聚集地在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境內,多分布在境內自然環境惡劣的大石山區。黑衣壯以黑色為美,并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他們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獨特淳樸的民族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被冠以壯族文化“活化石”的美稱。黑衣壯山歌作為壯族山歌的典型,是廣西地區特有的民族文化,保留了最古老最傳統的藝術文化。但是由于其族群文化在封閉的圈子里流行而難以被外界廣泛了解,但最近幾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和進取,傳統文化藝術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關注。
二、黑衣壯山歌文化
2.1黑衣壯文化背景和起源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大多都居住在廣西。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特殊的分支,它屬于壯族,黑衣壯有著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黑衣壯主要居住在廣西省百色市那坡縣吞力屯的大石山區中,大約有五萬余人口,他們居住地至今仍保存著原始的桿欄石材構建住處。黑衣壯族人不管男女老少,自出生開始就開始著穿黑衣,黑是他們重要的民族文化標志。歷歷代代生活在大石山區的黑衣壯人熱情淳樸、勤勞友好,每當有客人來到他們的部落時,黑衣壯人就唱起了山歌、跳起了舞蹈來迎接客人們。山歌是黑衣壯人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其民族血液里獨特的基因。黑衣壯的山歌高亢嘹亮、婉約抒情、淳樸自然,彷佛天籟之聲,將黑衣壯山歌獨特的大山氣息和傳統文化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一直以來,黑衣壯山歌素有“壯族民歌的活化石”的美譽。
2.2黑衣壯山歌的種類特點
黑衣壯山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詩”、“論”、“加”、“詩敏”、“詩儂”等。但是如果根據它不同聲調劃分,則可以細分為“詩敏”、“尼的呀”、“論”、“春牛歌”、“請仙歌”和“盤銳”六大種類。黑衣壯山歌中使用了大量夸張、比喻、排比、疊韻、疊字等修辭手段,大大豐富了山歌內容和表達方式,有效提高了山歌演唱效果。黑衣壯山歌曲調清新明麗,藝術魅力獨特,具備形成壯族音樂主旋律的全部因素和特點,在嘹亮歌聲中遵循整齊的韻律節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族旋律性音樂歌曲。
2.3黑衣壯山歌代表作介紹
黑衣壯山歌種類繁多,每首歌都是優美動聽。其中著名的黑衣壯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壯鄉美》深受許多人喜愛。《山歌年年唱春光》是一首黑衣壯無伴奏多聲部混聲合唱的原生態山歌曲,它是黑衣壯的一首代表性山歌,歌詞用壯語來演唱,它屬于“尼的呀”山歌。在這首歌曲的歌詞中多次提到了“尼的呀”,在壯族語言中的“尼的呀”是指“很好的”意思,它是黑衣壯人的日常語言和歌曲中都比較常見這個襯詞,也是黑衣壯山歌的代表性曲調之一。“尼的呀”的山歌曲帶給人們一種熱情的感覺,這體現出了黑衣壯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
三、黑衣壯山歌文化的傳承
早在明代的《赤雅》中就提到過黑衣壯的山歌,從中可以看出黑衣壯民歌之所以能夠流傳上千年,至今依然散發著活力,與其傳承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黑衣壯山歌傳承的方式。
(一)家庭的傳承
家庭的傳承是十分重要的傳承方式之一,民族文化也是從家庭的教育而得到發展的。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才能得以相傳。在黑衣壯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年輕人從小就耳濡目染,都是家庭長輩們做出的努力,于是年輕的后輩們學唱山歌就簡單得多了。也正是通過這種生活中的隨意歌唱形式,使得黑衣壯山歌能夠一代又一代經久不衰的傳承下去。
(二)節日的傳承
在黑衣壯人各種不同的節日慶典活動中,山歌是核心,慶典活動和山歌完美的融匯在一起。“風流節”是黑衣壯最重要的節日。每年陰歷一月初十就是黑衣壯的“風流節”,也是黑衣壯民歌盛宴的日子,在歌圩上,來自不同村落的族人們聚集在一起,相互尋找對歌對象,以歌傳情,用歌聲表達心聲,而山歌對唱則是婚禮中的重點環節,許多青年人都是通過這種對歌的方式來結為夫妻。黑衣壯人自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在生活和重大慶典節日里,山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使得山歌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發揚下去。
(三)山歌愛好者的傳承
在民間有許許多多的山歌愛好者,這些山歌愛好者也是黑衣壯民歌傳承和發揚的重要力量。僅在黑衣壯部落吞力屯這一地,就有多位中老年山歌愛好者。整個吞力屯不僅有獨具民族風格和特點的傳統民居,村子還到處飄揚著嘹亮悠揚的山歌,黑衣壯人在勞動休閑之余,或者聚會場合都會開展山歌對唱。因此黑衣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也得到不斷提高,掀起了重溫傳統文化的熱情。
四、結語
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黑衣壯山歌文化資源,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正視的社會現實是,越來越多的青年黑衣壯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漸行漸遠,這也是目前黑衣壯山歌發展和傳承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那坡壯族民歌[Z].2006年國家非物資文化遺存名錄.
[2]蔡立梅.黑衣壯歌謠誰在傳唱[N].南國早報,2006.7.14.
[3]尹慶紅.黑衣壯山歌文化的內涵和現代美學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4]顏嬌,周博.試析黑衣壯民歌的傳承方式及傳承困境[M].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