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華
摘要:隨著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教育改革提出以后,教育部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除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之外,還要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師要通過開展教學活動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階段的教學現狀以及如何提升教學效率的實施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
引言
為了讓我國的文明建設得到持續發展,要在學生階段就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這樣才能為我國的繁榮與昌盛奠定基礎。初中階段的教育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最終要的階段的,由于年齡限制,這個階段的學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都不夠成熟,因此,更加顯出了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們國家很多學校的中學生都存在打架斗毆或者校園暴力的案件,這就讓道德與法學科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國家重視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所以,為了符合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對初中階段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創新已經迫在眉睫。[1]
一、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教學方法過于落后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比較枯燥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又比較活潑,所以很多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都沒有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也沒有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只是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點,課堂氣氛也比較死板,就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沒有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也沒有增加時間的機會,與教師講述的知識點沒有形成共鳴,就會影響教師教學的質量。
2.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制約
由于我國一直延續的都是應試教育,就會讓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將課堂當成了自己的“獨角戲”,在課堂上講課時沒有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進去,很多學生就會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教材中掌握的知識點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且這與我們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也是相違背的。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中很多的知識點都比較抽象,在期末考試的分值占比也不大,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就知識讓學生在教材上劃出重點,這種中教學方法也不就能有效的引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重視,在教師的要求下,雖然有的學生能掌握,卻不能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理解。
3.缺乏專業的教師
雖然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但很多學校并沒有意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甚至還有部分學校對這門學科沒有配備具有專業能力的教師。大部分教師都認為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目標相對簡單,就會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兼職的教師中很多沒有專業知識,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自己都不能做到透徹的理解,就會影響教學的質量。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
進入初中階段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很多都比較枯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教學的內容,嚴重的影響到了教學的效率。同時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思路,將情境教學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場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這樣才能實現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七年級《保護環境》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將情境教學的方法 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通過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其中一組表演破壞環境,另一組表演保護環境。在學生進行表演之后,讓他們分組討論這兩種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哪種行為是值得我們提倡的。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想想之前有沒有過破壞環境的行為,如果有應該接下來應該怎么做。通過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認識自己錯誤行為的同時能及時加以改正,這樣才能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2]
2.增加師生在之間的有效互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適當的增加課堂提問,能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保持在活躍的狀態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同時還能讓教師準確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先將準備好的問題設計到教學課件中,然后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在巧妙的引出后續的教學。教師在提問問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將問題進行深化,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3.實現家校共育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環境的產物,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少,受到外界影響的幾率更大。對于學生來說,增加社會經驗區域一般都是家庭和學校,而其中最主要的影響環境就是學生的家庭。家庭對與學生產生的影響時非常大的,并且是很難代替的。家長的行為和說話方式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很多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在模仿家長。因此,家長要和學校相互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初中生的學業壓力相對較大,在學校安排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時間較短,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大多數都是理論知識,教師要積極和家長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思想變化要及時的向家長進行反饋,得到家長的重視。教師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及時給出引導意見,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心里特點,提高教學的效率。
總結
總而言之,新課改提出以后,教育部門要求教師在講述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教師要正視這個問題,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學生當做課堂中的主體,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對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讓他們為以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風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2):125,128.
[2]郭樹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DOI:10.3969/j.issn.1673-0208.2018.32.158.
山東省惠民縣麻店鎮中學 25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