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杏枝
摘要:高中歷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環,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新課改為知識創造了新的理念,鼓勵學生勤于鉆研,樂于挖掘。本文針對當下時興的史料互證教學,對高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史料互證教學;高中生;質疑能力;培養
引言:培養學生根據各種歷史史料進行互證的能力,首先必須要培養其對歷史史料進行分類并確定歷史史料的價值的能力。其次,學生需要建立史料挖掘的的基本原則,不斷訓練學生收集和比較不同類型的歷史史料,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進行史料互證的能力。
一、史料互證綜述
史料互證包含四個方面:
(1)歷史史料的收集:史料是歷史的載體,也是開展高中歷史教育活動的載體,是歷史教學所必需的歷史史料的來源。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集中精力提高學生對歷史史料的重視程度。在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時,需要在課前指導學生收集歷史史料。
(2)歷史史料的分類:不同的歷史史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本身就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因此對這部分歷史的評價也應該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在這方面,學生不僅可以根據歷史時間軸對史料進行分類整理,以闡明歷史發展的順序,將歷史發展趨勢銘記于心,理解處于同一時代的人們對不同歷史事件或者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同一歷史事件的看法,了解不同時代人們觀念的發展變化。
(3)歷史史料的辨別和分析: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時,首先引導學生使用史料互證的方法來甄別歷史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盡可能挖掘和發揮史料應有的價值,讓歷史更接近真相。
(4)使用歷史史料:對歷史史料進行互證的能力培養,其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歷史知識來驗證自己的懷疑、猜想。換句話說,在開展歷史教育活動中,學生需要在互證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歷史儲備信息對存疑的歷史知識進行證實或證偽,還原歷史真相。
二、史料互證教學中應注意的原則
史料互證中所需要利用到材料的真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相關史料內容結合起來,對學生提有針對性的任務,以便學生在分析史料時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質疑能力。學生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質疑學習到的一些歷史事件,才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以及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如前文所述,學生越想接近歷史的真相,就更要對收集到的史料進行互證,具體的實踐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互證原則。
(1)可得性。當前的歷史考題都是利用歷史史料創設情景,要求學生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史料的解讀,以此來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大量考題中,史料的選擇十分冷門,是教學之外的內容,甚至有一些史料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也無法理解的。這無疑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無法找到相應的歷史史料、史觀來進行互證。因此,在課堂的教學組織中,教師在選擇使用史料時,應對其進行初步篩選,把握這些歷史史料的背景和難易程度,確保史料的內容與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難度控制在學生能夠閱讀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范圍之內,促使學生在解答試題時,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解讀史料,更接近歷史真相。
(2)多角度。歷史是一門人文科學,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面對歷史這本書時,每個學生會因為處理歷史史料的角度不同,他們得出的評價、看法也會不同。考慮到這一點,教師應該選擇一些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角度進行解讀的史料,如著名歷史學家對相同事件的不同評價。通過對這些評價不同的史料的解讀,可以培養學生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以及利用史料相互印證,接近歷史真相的能力,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3)少而精。如果盲目地向學生推送過多的史料,學生可能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研究知識背后的內涵。并且,大量的歷史知識會使學生出現記憶困難,以致于學生不再關心史料的真實性,壓抑了他們的質疑能力,養成一切聽從老師的習慣,從而在老師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解釋中,產生了厭倦學習歷史的心理。因此,教師需要選擇適量,有代表性的歷史資料來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史料,學會史料互證,探求歷史真相。
三、引導學生的質疑能力措施
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必須創造一個可供設問的新情境,我們可以選擇史料互證的新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進行指正、提問。歷史是客觀的,但對歷史的評價是主觀的,當我們在學習歷史時,我們需要聯系不同立場、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評價,通過辨別和分析史料,形成自己對歷史事件的新看法。例如,在講到近代史的內容時,會學到歷史人物李鴻章。當下的教科書普遍對李鴻章的評價更多的是消極一面,在讓學生思考近代地主階級的所作所為如何致使近代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應在課堂中時而“落下把柄”,少許介紹李鴻章對于歷史進程推進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學生對課本進行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或者開展一場主題為“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的辯論賽,加深學生對近代史中著名人物對推進歷史進程的理解。
這里以“西安事變”為例,在兩堂歷史課上分別向學生拋出史料——“不放一槍一炮,將東北拱手相讓”以及“主張抗日,反對內戰,發動西安事變”。兩種評價相反的歷史史料可以讓學生產生警惕心理,以致于會發問“老師,您上一節課不是這樣講的”。學生對老師的史料進行相應的質疑,便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收集更多歷史史料來對自己的猜想進行確證,從而豐富張學良的人物肖像,并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身的質疑能力。
四、結束語
史料互證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其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都有著極大地幫助。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在教學中拋出不同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史料互證。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會得到很大提高,對問題的探究愿望更加強烈,從而提升學生學史的質疑能力。
參考文獻:
[1]賴雅慧,馮今.從“新文化運動”一課看史料互證之互證意識的培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02):75-76.
[2]趙星光.運用史料互證方法培養歷史解釋素養——以《百家爭鳴》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01):63-65.
[3]李偉峰.高中歷史“史料互證”素養培養路徑研究[J].新智慧,2020(3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