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艷玲
摘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弘揚和傳承,必須要更全面地融入到教育領域。由于目前在幼兒園開展的藝術教育活動范圍較為廣泛,這種教育也成為了國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主要手段。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傳承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而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內容進行更好地融合,可以更好地豐富我們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內容。因此,只有運用有效的途徑來保護和提高我們幼兒園美術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的效率,才能夠讓優良的非遺文化永遠留在我們幼兒的心中。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幼兒園美術教學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做了深入系統地研究,以助于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幼兒園藝術教育;策略
引言:伴隨著當今教育事業的發展,《指南》中的美術領域課程教育也再次明確強調,每一位幼兒的心里都擁有著一顆美麗的種子。所以幼兒在接受藝術教育的時候,重點是要通過創設機會,讓我們的幼兒能夠在大自然中去發現美,體驗美,從而增強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實現創造美。而非遺文化中的雜技、書法、戲劇等也與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目標相輔相成。因此,有必要將非遺文化與幼兒園的藝術教育進行融合,從而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傳承。
一、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一)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伴隨著當今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更加注意和重視對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幾年,提升幼兒的審美技能不僅是幼兒藝術課程教育的一個宗旨,也是對素質教育要求,以利于激勵和促進幼兒的整體健康成長。而很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審美內涵都特別豐富,也可以與幼兒藝術的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特點相吻合。并且,幼兒在進行藝術的活動過程中,會開發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的感情傾注于審美的對象中。因此,在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讓幼兒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內涵,還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美,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
在我國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保護與傳承,可以更好地讓我國的幼兒了解其形式以及特色。而且,在這種美好的藝術氣息和氛圍下,幼兒也有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其影響,逐漸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實現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幼兒美好的藝術品德。
(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一定要更加注重于傳承的實踐性以及可操作性,并以滲透的方式來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不是在已存在的藝術教學活動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對原有的教學活動進行呈現。教師也一定要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將幼兒園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程度,激發幼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二、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非遺文化項目
要想在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就一定需要精心地甄別出優秀、健康、積極向上、正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既具備民族性和文化特點又能夠適合于幼兒自主學習的各種藝術和文化內容[1]。
例如,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當地的婦女都會習慣有"舞被獅"的一種習俗。此項傳統習慣最近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舞被獅”的用意是庇佑家族興盛,人財兩旺。舞被獅”一般由家里的婆婆和媳婦搭配組合,寓意婆媳和睦,母愛代代相承。元宵當天中午時分,由婦女組成的“舞被獅”隊伍會將一條條的花被單排開,應和著鼓點的節拍舞動起來。“被獅”會到各家,先拜門神、灶君,再拜新婚大床等。
(二)根據選擇的內容開展藝術活動
1、設計和創新藝術教育的活動
要想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就一定要依據選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來組織和設計藝術教育的活動。注意挖掘和開發相關內容的教育價值,將某一個內容作為一個系列的活動,加強不同教學活動之間的縱向關聯,讓孩子們循序漸進地理解、學習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實際操作流程并積極嘗試自己創作作品。
如以“舞被獅”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活動,有音樂、舞蹈、道具、等多種藝術元素,教師可以根據以上內容設計活動,讓幼兒們自行組隊,利用道具來進行舞獅的活動,伴隨著音樂,兩人一組,手舉著道具,扭動身子。教師還可以讓幼兒畫出舞被獅的場景,手工制作獅子頭。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就會開始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創造出作品,并從中對此次非遺活動進行了理解和感悟。由于傳統舞獅的各種舞蹈動作困難程度會比較高,幼兒很難完全掌握,教師就有機會為幼兒進行課堂教學策略和設計,創新并改編傳統舞被獅的形式和內容,將復雜多變的動作轉換成幼兒容易完成的各種舞蹈動作,從而使得幼兒能夠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2、設置藝術教育活動區域
在對我園的幼兒進行了投放教育材料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是否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與其教育的特色,還要在投放材料的時候充分考慮是否有資源能夠讓我園的藝術性與本班的幼兒一起成長。在這個美術園,我們可以為每一位的幼兒都投放繪畫筆等素材,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夠通過繪畫等多種手段對其進行操作。在這個主要的音樂區里,可以通過設置各種音樂道具,播放各種民樂,引導了小朋友們大膽地通過學習和運用各種的音樂道具來組織音樂的表演[2]。
3、創設富有非遺文化氣息的藝術環境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幼兒體會、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和藝術活動中的美,我們可以針對性地為幼兒量身定制一個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藝術特點的視覺和空間環境,,營造了濃郁的教育與藝術氣息,加強了對幼兒美的認識與視覺體驗。在非遺項目活動場地的建筑物和墻壁上都裝飾著五彩繽紛、形狀萬千的各類獅子和人物形象等,讓我園的幼兒能夠在環境中都對此有所進一步認識,對于這些非遺項目的藝術也是進行了提高與增強的認知,能夠開拓了幼兒的眼界,還很好地激發和培養了他們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與自豪感。
4、全園性親子非遺藝術活動展示
非遺文化藝術活動的展示也可以作為一個具有特點的幼兒園文化特色的傳統項目,如元宵的舞被獅,家長和幼兒們都要身穿燦爛而多彩的服飾,用被子親手創造的獅子頭來對其進行展示,共同分享著這次非遺文化藝術活動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幼兒園美術教育是緊密聯系的。也只有將我們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到我們的幼兒園美育中去,才能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扎根到孩子們的心里,并且能夠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李娟.幼兒園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1):37-40.
[2]劉平,權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啟蒙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9(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