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燕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教育的理念和做法頗受青睞。家校共育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讓教育模式更加適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文以家校共育為切入點,在概述“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現狀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策略,旨在說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以期為小學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小學教育;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1-160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備受人們關注。縱觀實際,我們發現在之前的小學教育管理實踐中學校與家長是嚴重脫離的,其根本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成效。“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實質上是有效借助互聯網,把學校與家庭兩者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現代化、多樣化的網絡平臺,如:微信、學校官網等,一起研討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家校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自由交流。
一、“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現狀
就目前而言,許多小學家校共育在“互聯網+”時代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家長的認識度與參與積極性不高,家長主體結構性缺位。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制約了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二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在應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家校教育活動時,沒有根據學生年齡段及成長需要給予必要的關注,家校共育活動目的性不強、準備不足、組織不得力,使得“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二、“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建立家校共育交流平臺
建立家校共育交流平臺是“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關鍵。在“互聯網+”時代,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不斷發展,要想實現小學家校共育,教師可以采取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使發通知、留作業等工作變得方便快捷,這樣,對小學教師而言,可以及時發布班級、學生動態,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或者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方法,拉近和家長的距離。對學生家長而言,可以通過QQ或微信主動和教師溝通。在家校共育作用下,教師可以更好地針對學生的特點展開教學活動,實現因材施教。
(二)加強微信公眾號的互動
加強微信公眾號的互動是“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重要手段。微信公眾號作為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徑,可以定期推送具有學校特色的家庭教育知識,家長也可以就發布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實現家校共育系統化、常態化。與此同時,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上,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始終圍繞學生在學校的成長情況展開,激發家長和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的積極性,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聯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實施學生和家長網上評教
實施學生和家長網上評教是“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有效舉措。在“互聯網+”時代,學校可以建立專屬的門戶網站,搭建起家校共育有效的信息互通橋梁。在具體做法上,網站中可以通過開設專欄的形式,讓學生或家長對學校教育進行網上評教,引導家長發表對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設施建設的監督,進而廣泛地吸取、借鑒家長的意見,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掘和利用,形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良性交流和互動,打造家校共育的新發展模式。
(四)組建家長委員會網絡交流群
學校應高度重視家長委員會,尤其要充分發揮其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榜樣、引領作用,說白了就是有效發揮出帶頭作用,讓它更好地影響、感染其他家長。縱觀實際,我們發現學校和家長委員會兩者之間開展的活動都比較傳統,并且也毫無新意,對此,積極創新活動組織形式顯得尤為重要。在構建小學家校共育教育管理模式時,我們可以把線下活動與網絡交流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嚴格依據實際,科學合理地進行一系列活動,如:家庭教育論壇、主題交流等等,讓家庭委員會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是個擺設,而是切實發揮出自身的積極作用、顯著優勢,教師呢,應有效發揮出班級家委會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優勢,看看該群體的顯著特征是什么,看看該群體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讓班級家委會有這個意識(定期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的意識),樹立家庭新型的教育理念,共同探討科學有效地家庭教育方法,從而真正實現班級全體家長的共同進步。
(五)建立一體化教育模式
“互聯網+”時代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說白了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在“互聯網+”時代下,有效借助網絡技術可以構建出比較系統的信息交流平臺,構建一個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眾所周知,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構建家校共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教育管理學生。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下構建網絡交流平臺時,必須把學生、家長、教師都納入進來,讓學生打開心門,真正敞開心扉,與老師、家長心貼心地交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應有效借助家校共育模式搭建好學校與家庭兩者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更好地交流互動,這其實就是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才能切實增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結語
總之,“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目前,教師精力和時間不足、家長的參與度不夠,使得小學家校共育的“互聯網+”教育運用效果不理想。后期還應重視“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增加家長的參與度。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注意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合理使用網絡,利用好網絡虛擬交流平臺,這樣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才能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洪明燈.挖掘家長資源 促進家校共育[J].中小學德育,2016(4).
[2]黃錦錦.論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應用[J].成才之路,2017(26).
[3]祝傳發,陳明志,袁清濤.家長學校推進家校共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7(8).
蘆山縣蘆陽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