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武
摘要:古代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優良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詩詞的教學水平,已成為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古代詩詞的內容是實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學時期,通過對古代詩詞進行合理的閱讀訓練,學生可以顯著提高閱讀技巧,并加深對未來學習生涯中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傳統文化
引言:
古詩詞對我們了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許多學生不明白學習古詩詞的真正意義,也沒有去深刻體會古詩詞的魅力,總覺得學習古詩詞太難了,于是總逃避對這一部分的學習。因此,本文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為的是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幫助學生領會古詩詞重的情感。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教學的水平不足
現如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是有很多的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這也導致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不夠細致。目前,有很多的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就不夠明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利用傳統文化對初中生進行教育的重要性,這就不僅導致現在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不過關,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而且在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很多語文教師也不都是專業院校畢業的,那么他們的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再加上教師長期身處在一個各方面都很落后,并且自身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那么他們的教學興致也會充滿阻隔,同時更阻隔了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二)教學形式單一,傳統文化滲透力不夠
語文教學方式傳統、落后,也是阻礙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也只有10%左右的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新型的教育方式,其它的教學基本都是用填鴨式的方法,機械地進行傳輸知識。這不僅不能發展更多的傳輸文化的途徑,更加不利于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如果傳統文化的滲透沒有足夠的支持力,教學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樣初中生們在學習時也不能夠盡全力地去學習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就遭到了很大的阻礙。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的方式
(一)充分發散學生的想象空間,有效進行古詩欣賞
盡管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學習經驗,但是他們仍然很難學習感情豐富、語言凝練的古代詩歌。基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歌基本含義的基礎上,還要指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更深的闡釋,真正理解其內在本質。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一起想象和感受各種作品所呈現的場景之美,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學習效果,為傳統文化的滲透創造條件。
例如,老師在講解《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詩歌時在腦海中勾勒出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同時,也可以通過集中展示多媒體視頻、圖像和其他材料來激發學生的無盡想象力,與此同時,還要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互動交流空間。
在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含義后,可以指導他們對詩詞進行更深刻的體驗。例如,老師在講授《春望》一詩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一下這首詩描述了什么樣的背景?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詩中聯想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請同學們利用寫作、繪畫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使他們對所學的古詩詞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詩詞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著詩人的主觀情思,也包含著客觀景物。詩人或詞人往往借助多種意象,創造出一個或優美或動人或悲壯或凄涼的藝術情境,讓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鳴。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應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中包含的意境之美,從而感受古代詩詞的美。
意境是詩人創作過程中客觀領域和主觀情感有機結合的狀態。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理解作品的藝術意境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握藝術觀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層含義。在具體的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提前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了解古詩詞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況,對詩詞進行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摒棄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借助微課、課件、音樂等,輔助詩歌教學,讓學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詩詞中事物的意象內涵,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課程中,教師應著重于描述“月亮”蘊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提供簡單的指導和見解,所以學生了解到古代詩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著詩人的鄉愁。通過賞析古代詩歌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達傳統文學的美。
(三)探索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許多古詩詞的表達方式透露了作者對國家的深切熱愛。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這種感覺,充分挖掘古詩詞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內化為個人情感,加強其情感意識。
例如,《過零丁洋》這首詩,作者為南宋文天祥,他是一名著名的愛國人士。他筆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成了人們口口傳誦的千古絕句。教師應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與元朝進行殊死戰斗,戰敗被俘而堅貞不屈的背景下寫就的千古名篇,展現了作者悲憤而又視死如歸的豪情壯舉。
另外,教師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一定的延伸,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還了解哪些歷史優秀人物。通過這樣的課堂設計,讓學生感受古代詩人身上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論:
總之,語文教學是初中學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傳統文化,這樣不僅可以積極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更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莫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5(1).
[2]王敏.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
注: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小組辦公室課題《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初中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部分.課題編號:2020YB0883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思源實驗學校 4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