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鼎 楊旸 蔣文婷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余年的發展,我國高職院校已逐漸步入“內提素質,外塑形象”的時期,加強校園文化軟實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書畫文化傳習品牌為例,圍繞環境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活動開展等方面,總結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培育的有效經驗,以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書畫文化品牌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09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培育與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0422)階段性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滋養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來看,它所蘊含的崇尚道德、重視思想、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等思想和精神,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塑造人、教育人、培養人,能夠全面提升人的素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通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幫助他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人”過程和教育的“樹人”目標可謂不謀而合[2]。
高職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走過恢復、調整、大力發展、加快發展四個階段,高職院校在辦學硬件和規模等“硬實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現已逐漸步入“內提素質,外塑形象”的時期,加強校園文化軟實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不僅要圍繞“職”的特點,而且需要優秀文化的引領。如何在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益思想價值的基礎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踐行,實現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形成強大的校園文化軟實力,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無錫高等師范學院)創辦于1911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書畫文脈傳承清晰綿長,積淀深厚。就書畫教育而言,淵源有自,名家輩出,有譽滿全球的大師吳冠中,畫壇巨匠錢松喦,鄉賢名流胡汀鷺、王偉、吳榮康、錢鐘玨、史可風、徐風、唐原道,德藝雙馨好園丁陸修伯、高石農、尤劍青,他們共同組成了該學院書畫教育的有序傳承,并鼓勵后學繼往開來,勇猛精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該學院始終高度重視書畫文化的傳承,將書畫文化的傳習融入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和校園文化建設整體布局中,在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室建設、科學研究、組織實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書畫文化傳習品牌培育的成效卓著。
一、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品牌的培育基礎
(一)區域優勢厚重
高職院校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學校打造文化品牌的土壤。書畫作為傳統中國和現當代中國的歷史紐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煥發著生機與活力。由江南這一鐘靈毓秀之地蘊養而生的、代表中國古典審美理想范式的書畫藝術,歷來受到以文人為主體、遍及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喜愛和推崇,并深切地影響著社會、文化的主流形成與嬗變[3],書畫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江蘇是工藝美術大省,無錫地處全國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中心地帶,是未來的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傳統工藝資源豐富,企業作坊星羅棋布,現代設計土壤豐厚。據統計,全省文化企業有10萬多家,從業隊伍達220萬人,文化產業總產值逾10 000億元,占GDP比重約5%[4]。隨著社會變革和歷史選擇,傳統文人書畫已式微。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充分把握區位優勢,密切關注產業發展、人才供給和社會服務需求,將學院發展融入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之中,在現代情境下通過可視化意境、藝術化造境、具現化夢境、風格化情境、心靈中秘境、創新無止境的當代化途徑,逐步形成“傳統書畫核心價值當代化”。
(二)保障措施完善
組織保障。該學院成立了“書畫傳習”基地領導小組,負責書畫文化傳習的組織領導,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書畫文化傳習具體工作的推進,文字音視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
經費保障。該學院設立項目專用賬戶,經費專款專用,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確保資金使用的規范、高效;同時,積極爭取省市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主動尋求合作單位、海內外校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全方位做好資金籌措工作。
制度保障。該學院完善了書畫傳習的指導性意見,明確基地建設、師資引進、活動開展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打造集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內容于一體的全過程、全方位的制度體系。
二、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培育的路徑分析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環境建設
文化傳承平臺是體現價值觀和精神理念的重要載體,個體身處在一個氛圍濃厚的平臺中,很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打造彰顯傳統文化特色的平臺,對學生進行環境熏陶、對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培養有重要意義[5]。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文化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并依托無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特色資源,先后成立楚默學術館(中國書畫藝術館)、紫砂藝術館、泥人藝術館,校內文人書畫傳習工作室11個,集文化傳承、教育教學、生產實訓于一體,并積極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與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該學院共建敦煌藝術館,推動絲路文化與吳文化的交流。2017年底,該學院文化場館集群落成開館以來,共吸引社會各界人士5000余人參觀交流。該學院獲評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等。
楚默學術館(中國書畫藝術館)創始人楚默先生是該學院特聘教授、著名書法評論大師、三次書法藝術界最高獎“蘭亭獎”獲得者,被譽為“書法界的錢鐘書”。楚默先生將其畢身文藝創作手稿及著作、榮譽證書、獎杯等2000余件實物原件捐獻給該學院,并捐獻了幾十年來個人收藏的200余幅名家書法作品。館內還收藏了該學院杰出校友、畫壇巨匠錢松喦、吳冠中等多幅書畫佳作,并展出數百幅歷屆著名校友、師生創作精品等。館內還設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朱培爾工作室、無錫市國畫院院長、國家二級美術師孫璘工作室等名家大師工作室。在敦煌藝術館內,敦煌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朱鋌常年坐鎮,創作出大量書畫作品,并開展相關課程教學。
(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
課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應將優秀傳統文化寫進教材、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延續。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豐富的課程形式、充足的課程數量和完善的課程體系,保證了學生從零基礎開始,逐步掌握書畫技能技巧、形式語言和規律,形成“練”“思”“創”“用”的學習模式。現有基礎課程包括中國畫、書法、中國美術史、美術教學法、藝術概論等,該學院還將傳統書畫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結合,開設了字體設計、傳統元素再設計、圖形創意、裝飾藝術設計等進階課程,通過參觀學習、專家講堂、匠心幫帶、觀察尋訪、寫生觀摩、設計應用等方式,將傳統書畫藝術的審美理念融匯貫穿于現代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懂藝術、會設計、能制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該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書畫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生先后在江蘇省書法作品征集評選活動、江蘇省“書寫經典”規范漢字書寫大賽、江蘇省高等師范學院師生書法作品展等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各類獎項50余項。該學院連續多年舉辦了學生書畫作品展、“藝術與生活”教學成果展、“創意夢工廠”等,廣受歡迎。近年來,學生為故宮、中國郵政、惠山古鎮、黿頭渚公園、無錫文博會等項目的設計和制作得到了市場的好評和認可。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但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積累難以適應承擔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針對這種不足,學校應創新體制機制,調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和研究者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他們走進高校,從而為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更多的高質量接班人。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特聘教授、楚默學術館創始人楚默先生三次榮獲書法藝術界最高獎“蘭亭獎”;中國書畫報、書畫雜志主編朱培爾,中國書畫報、書畫雜志副主編趙季芳,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池,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翟萬益,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朱鋌等一大批書畫名家任該學院兼職教授,助推該學院書畫傳習高水平發展。該學院書畫專業教師基礎扎實、從教經驗豐富。教師作品先后入選全國歷史畫展、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江蘇省第六屆新聞美術作品展覽、江蘇省工筆畫大展、江蘇省高校美術教師優秀作品展、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無錫青年畫家中國畫作品展、太湖畫派中青年畫家優秀作品展等20余個高規格展覽。
(四)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科研成果
高校的教科研隊伍是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依托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相關人才資源,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高端研究,對提升高校傳統文化品牌培育的層次和水平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近兩年,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集結校內外專家團隊出版了《敦煌書法史·簡牘篇》《敦煌書法史·寫經篇》《敦煌書法史·刻石篇》《敦煌書法史·佛教文化與書法篇》《敦煌書法史·寫經書風南北融合篇》等專著,致力于敦煌書法史的深度研究,并以此成果舉辦了“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敦煌書法藝術國際研討會”。該校書畫專業教師發表有《The Use of Flat Languag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Ink Figure Painting》(平面性語言在現當代水墨人物畫中的運用)《試論國畫創作中中國茶文化元素的應用》《當代國畫藝術的筆墨傳承與創新》《論惲壽平的生平及沒骨花鳥畫藝術》《基于媒體融合的傳媒藝術發展趨勢》等10余篇高水平論文,出版了《趙孟頫妙嚴寺記學與教》《集王羲之書好詩·蘭亭序》《集漢隸書好詩·史晨碑》《中國古代碑帖集聯———書譜》等10余部專著,《意象之竹系列之六》《荷塘印象———秋雨瀟瀟》《老子道德經(篆書》)等藝術類實踐成果入選各類展覽。
(五)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內外實踐活動
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將平時接受的教育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幫助學校更好地實現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標。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定期組織師生赴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的名勝古跡進行寫生,并舉辦作品展;邀請書畫大師來校舉辦書畫藝術講座;舉辦“無主題變奏書法展”“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敦煌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等高水平書畫展、畢業展、學生個人畫展等;組織師生參觀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常年開設針對全校的選修課,形成“練”“思”“創”“用”的學習模式;成立書畫興趣小組、社團,積極參加各類書畫比賽;鼓勵師生在書畫文化傳習的內容、載體、形式、手段上創新創作,在文創產品、室內軟裝等極具現代感的產品中,融入中國書畫藝術的美學特征,設計出包含傳統元素的具有時代感的特色產品。
(六)將傳統文化品牌培育成果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傳統文化品牌培育成果能否融入并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體現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品牌培育成效的重要指標,主要體現在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服務社會能力、品牌傳播力和知曉度等方面。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打造書畫傳習品牌過程中,不斷以感知、體驗吸引學生,以多樣、豐富的活動拓展學生,以訓練、比賽加強學生,以展出、交流自信學生,以創新、課題促進學生,以審美、境界提升學生,幫助學生最終形成對傳統書畫審美的價值認知和喜愛,自覺對傳統書畫加以傳承與創新。近年來,該學院畢業生成為蘇南地區乃至省內基礎教育、藝術教育的生力軍,涌現多名特級教師和許多優秀教師,形成了以幼兒園、小學為主體的,廣泛覆蓋初中、職后培訓、社區和老年大學的輻射帶動范圍,形成區縣、市、省級多規格層次的立體網絡服務,努力發揮好“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高校功能;連續多年開展鄉村音體美兼職教師培訓、鄉村幼兒園教師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等各類社會培訓,覆蓋面超過1000人次;央視書畫頻道、學習強國、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現代快報、江蘇廣電、新浪、無錫日報等媒體報道該學院傳統文化活動50余次,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未來,該學院將進一步凝練、打造書畫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立足江南,走“人文江南”特色發展之路,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堅持特色發展,加強內涵建設;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協調發展;堅持協作聯動,促進開放共享;通過“理念引領、物化呈現、行為內化、特色彰顯”的育人理念,開展理論研究、搭建文化平臺、實施文化建設工程,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實現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使書畫傳習成為高素質高技能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的有力推手。
三、結語
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6],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整合文化資源,合理設置課程,提升教師素養,充分發揮新技術、新媒體的作用,努力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07):5.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 2017-01-25.
[3]張蘭芳.中國古代藝術風格研究[D].江蘇:東南大學,2015.
[4]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網.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EB/OL].(2018-11-19)[2020-08-27]. http://ww w.jsrd.gov.cn/cwhzt/201806/hywj201806/201811/t201811 19_508267.shtml.
[5]王清媛.“文化自信”導向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研究[D].江西:江西農業大學,2019.
[6]葉春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融合與傳承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9(06):284.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