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河
【摘要】目的:分析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刀配合和中醫手法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共計選取 3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析,患者納入時間為 2020?年 1?月~2020?年 12?月,根據不同治療方式結合隨機數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160?例) 僅接受針刀治療,觀察組(160?例)在前者基礎上增加中醫手法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和頸椎指數。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頸椎功能評分和椎間盤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 0.05)。結論:采用針刀配合結合中醫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降低患者椎間盤高度,同時患者疼痛現象得到顯著改善, 使用價值良好,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針刀治療;中醫手法;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A?【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1.159
受人們生活節奏以及生活質量影響,同時加上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群眾普遍缺乏了對運動的重視,由于長期的不良習慣或伏案工作的影響,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呈逐漸上升趨勢。頸椎病的產生往往是由于長期勞損、骨質增加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等因素導致頸椎脊髓、椎動脈受壓而出現的一系列功能障礙性綜合征,患者日常生活中常感肢體麻木疼痛、運動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質量,臨床病癥可采用針刀治療和手法治療進行治療,兩種方式均能夠產生一定的療效 [1]。現為針刀配合中醫手法治療的臨床價值,選取 50?例患者進行研究, 有以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計選取 3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析,患者納入時間為2020?年 1?月 ~2020?年 12?月,根據不同治療方式結合隨機數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 160?例,對照組:男 64?例,女性 96 例,年齡27~70?歲,平均(53.28±5.27)歲,觀察組:男102?例,女58?例,年齡 25~70?歲,平均年齡(52.39±5.81)歲。患者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學》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均由長期伏案或不良習慣致病。(2)所有患者無關節損傷以及神經功能損傷。
排除標準:(1)結合其他嚴重的關節損傷以及神經功能損傷者。(2)結合嚴重的代謝功能異常者。(3)結合其他皮膚科疾病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針刀療法進行治療,采用針刀松解術,患者取俯臥位,于頸椎痛點或條索狀硬結部位進行標記,隨后為患者進行局部麻醉, 使用 2% 利多卡因注射液等藥物進行麻醉,于患者頸部中下小關節囊進行注射,過程中需保證麻醉藥物注入硬結處,患者麻醉后首先進行切割前的放松治療,醫護人員需采用左手拇指按壓患者痛點,保證針刀可迅速刺入皮膚以及相關組織,直到針刀到達頸部上端結節部位和脊柱平行,隨后進行擺動切割,對刀鋒進行調整和橫行擺動,直至軟組織放松; 頸部中段位置和下段位置保證針體和皮膚垂直,手術深度達骨面即可, 關節囊需迅速切割 3~4?刀,并切割下部,病灶橫突上的刀線口和脊柱的縱軸垂直緊貼橫突,以小幅度切割,軟組織松弛后再次切割,完成切割后壓迫針孔 5min,并采用無菌敷料進行包扎。
觀察組在前者基礎上結合中醫手法治療,針刀治療同前者,中醫手法治療:首先進行松頸治療,以拇指推揉或三指揉捏法對患者頸部進行松解,主要包含斜方肌、頸半棘肌以及頸夾肌。扣住患者下頜,向左右旋轉進行對抗牽引,對頸椎進行提拉旋轉復位,復位手法保證輕巧、準確 [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情況,采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表(VAS)進行評估,以 10?分為滿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及椎間盤高度。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計量統計表 spss21.0 對分析結果及數據。
2?結果
2.1?患者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 0.05),詳情見表 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椎指標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的頸椎指標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 0.05),詳情見表 2。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為臨床常見病癥,治療措施中可采用針刀以及手法治療等方式進行松解、按摩治療,整體療效顯著。針刀松解術可對患者頸椎部位的痙攣、粘連等組織進行松解,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運、緩解頸椎功能障礙現象,同時輔以手法復位的推拿、牽引治療,可有效幫助患者進行椎間盤的復位,改善患者機體功能,提高整體療效 [3]。
本文納入 320 例患者分析有結果: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治療后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頸椎治療后低于對照組,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 0.05)。由此強調針刀配合中醫手法治療的有效性,可顯著改善患者頸椎病癥狀,降低疼痛評分,糾正患者頸椎指標。
綜上所述,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采用針刀配合中醫手法治療,整體療效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韓超然 , 白晶 , 鄭成俊 , 等 . 局部藥物注射聯合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J].?醫學綜述 , 2020, 26(10):2056-2060.
[2]?黃思聰 , 劉學東 , 陳玉芳 , 等 . 小針刀配合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的系統評價 [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 2019, 36(4):526-531.
[3]?李亦明 , 李錦嬌 , 鄒艷明 . 小針刀結合提牽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應用研究 [J]. 按摩與康復醫學 , 2018, 9(9):50-51.